會員別館
本單元為會員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吳 2020/09/12-18:31:51

余老,這幾天看了1101傳給我一部宜興某位大師的訪談影片,其中有談到鑑定壺的方法,以及壺與茶如何搭配等等,感覺跟我長期的經驗有很大的出入,我會傳這影片給真壺,您有空看一下,並請說說您的見解,好嗎?

回覆1: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1021 2020/09/12-18:59:18

想了解。吳大有網址可分享嗎?

回覆2: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2020/09/13-13:19:56

呵!呵!...昨夜大致瞧了一下20年老友吳兄轉傳的影片,幸好吳兄善解人意,未有隻字片語提及這位老師的名頭,這才讓老麻瓜之後能放心的抒發己見...,否則,嘿!嘿!依老麻瓜「知書達禮、善解人意」的本性,豈能隨心所欲、無所忌諱的「潤飾」數十年藝人故友們對茶與壺的搭配,或壺泥的鑑定等等個人想法?

所謂「江湖愈老,膽子愈小」!老麻瓜絕對是最好的代言人!

一生言無不盡、直來直往的說真話,換來的是無窮無盡、沒完沒了的詆毀...,很久以前,老麻瓜早已不靠紫砂維生(換句白話來說,從事紫砂真品的行業,真的能讓人溫飽或是存活嗎?)

當興趣來搞的事業,老麻瓜常想...,真須如此拼命地「導正視聽」乎?

既是當作交朋友般的「玩事業」...,老麻瓜願以「實事求是」的基本精神,讓支持老麻瓜的會員及舊雨新知們,能快樂而正確的與老麻瓜一道玩下去!

老麻瓜咸信謠言止於智者、理是愈辯愈明的...,待老麻瓜從頭看一次影片,整理好了自會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以更合乎邏輯的方式,來「潤飾」一下故友藝人的想法,對事不對人,老麻瓜謹此先行聲明。

註:請1021老友體諒老麻瓜的難處,恕無法於網上公開其名諱,以維護故友藝人的名聲,感謝體諒。

回覆3: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isco 2020/09/13-17:29:44

老闆要說書了,我放好板凳佔第一排位置。

回覆4: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2020/09/14-15:02:11

難道朱泥礦練成60碼砂或100碼砂,或大小都有,從此就不是朱泥乎?圖片為:韓洪波手製‧懷玉壺t【特選大紅袍】

咳!咳!...老麻瓜將影片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基本上抓出了幾個吳兄質疑故友紫砂藝人的想法,及自己對此段影片的總結感受,和用老麻瓜身為數十年開礦、練泥、創作、燒窯的老經驗、老眼光,點出這位令人尊崇的紫砂老藝人,長期來阻礙她更上一層樓的「罩門」!

話說...,老麻瓜與這位「熱情創作型」的故友老輩紫砂藝人,向來總是能很深入的談泥聊壺,這位老師也總能很隨和而誠懇的接受老麻瓜的「直來直往」評論與建議,所以一如往昔,老麻瓜依舊對事不對人,談談「如果我是她」,我該會如何將造型與工藝已達99分的壺,打造成100分的好壺!(註:就因這位老藝人有此雅量接受討論,所以設計功力的成就,幾乎快打遍天下無敵手矣!)

為了利於待會兒文中的敘述,及避免無謂及無心的傷害,所以老麻瓜將影片中的主角用「s故友紫砂藝人」來取代其名,其愛子則以「y紫砂藝人」來取代,其女婿則用「b紫砂藝人」來取代,謹此說明。

嘿!嘿!老麻瓜耐心的將影片從頭看,發現一個不小的問題...,除了曾於1996~1998年在前一廠老麻瓜承包旗下的「b紫砂藝人」外(因在窯溫上曾被嚴格要求過),其他幾乎絕大多數「s&y藝人」家族的作品,都仍有些許的「生胚味」,也就是還差「臨門一腳」才能真正成陶,窯內本應放在「紫泥高溫」的層次,卻小心的被以「紫泥中溫或低溫」來取代,燒成後才會不小心地呈現岀「砂感不足、生胚樣兒猶存」的樣貌!

咳!咳!...這問題有好有壞,好的是作家能將想要呈現的過渡線條,及燒成率拉到一定的高度,確保了作品的視覺效果,及較高的「燒成率」(獲利),蓋窯溫未達臨界溫度,則收縮比必定少了很多,變形率相對的必然更小,十拿九穩的低溫燒窯,燒成率必然隨著升高,這招是宜興很聰明也很常見的燒窯手法,窯溫稍微不足,會讓壺看起來工手特別好(也就是台語說的:楣角真秋!),泥質會更細膩,沒啥變形,線條過渡會更近於原作、更臻完美,不懂窯溫影響的玩家們,對該藝人的工藝會更加信服!

所以,毫不意外的,這招「窯爐高溫低放」,千百年來流行於大多數全球的陶瓷藝人間。

就因「s&y紫砂藝人」創作的造型變化較大,窯溫太足易動輒得咎,所以窯溫略微欠缺,來提升燒成率與視覺效果,自也是情有可原、理所當然...。

只是就老麻瓜的想法來說,壺之為壺,不僅賞心悅目而已,壺是有功能的實用藝術品,必須有能隨便泡出一壺好茶的特異功能;也就是說...,除了「賞心悅目」之外,還要能「怡情養性」,兼之隨時隨地都能痛快、過癮地「殺殺茶癮蟲子」之基本能力...,才會是100分的好壺!

影片中的作品,除了窯溫略低之外,老麻瓜數十年來長期觀察「s藝人」的作品,時常察覺其在「工序」上的順序排列似乎可以更加完善些,應會讓作品更臻完美,也就是當一把壺設計完成,依序打片子、銜接、修潤的程序很繁複,老麻瓜常發現如果「s藝人」能將某些步驟的前後順序稍微對調一下,就能更完美了,可惜似乎她從沒發現過...,而老麻瓜也總是很難找到恰當的時間與空間,來跟「s藝人故友」建議其造壺工序的合理安排...。(註:老麻瓜數十年來,在宜興帶領過無數紫砂名家,總有一點小小感觸,建議所有的紫砂藝人,隔一陣子都應再回頭好好檢視一下工序的安排是否合理、合宜?)

就老麻瓜的看法,「s藝人」是近代老輩紫砂藝人中,「眼到手到」,「設計超群」的高手無疑,更是老藝人中讓老麻瓜推崇的作家之一,沒了她,紫砂界會失色不少!

老麻瓜認為:窯溫再高一些、工序步驟再調整一下,就會更完美了!

就因上頭老麻瓜所云,「s&y藝人」長期欠缺窯溫充足的「臨門一腳」,尤其是在長期使用自個兒窯溫略嫌不足之壺來泡茶,已習慣「悶雜土味的影響」,才造成「s藝人」教人如何選購紫砂壺時,才會理所當然的建議「高一點的壺」適合泡發酵茶、紅茶、普洱;綠茶適合壺口大一點、扁一點的壺...,也就是依造型的高矮來選擇泡茶的種類;「y藝人」認為敲擊聲要沈悶才是好的,音頻較高的則是有添加瓷土之疑慮等等...。

無論是「s&y藝人」從頭到尾難道未曾思考過一個很基本的泡茶選壺邏輯,也就是只要把窯溫燒足了,無論哪把壺拿來泡哪種茶,從此就不會再因逼熱欠缺及土味,而搞混了一壺茶湯品質?

老麻瓜認為,壺的造型高矮胖瘦,對茶湯的影響絕對小於壺的大小;而壺的大小對茶湯的影響一定小於窯溫的充足;而窯溫充足的影響一定小於泥料的優劣!

不當心最重要的「泥料及窯溫」,而教人注重「造型的高矮胖瘦」,頗有「腳癢搔頭」之憾,這就是老麻瓜常云:造壺的高手,專長是造壺,除了造壺,請不要再問泥料或其他無關造壺的問題罷!

換句行話來說...,一個再好的畫家,您千萬不要再問他油墨怎麼製作,畫筆怎麼造,畫框怎麼釘!

「y藝人」教的也很妙,只要是敲起來聲音悶悶的,就是正宗的紫砂,「音頻高的」就有可能是添加「瓷土」的紫砂!

這邏輯就是您想找女朋友,一定要選擇聲音沙啞的,才不會是喉嚨動過刀的,相貌最好不要找太姣好的,才不會遇上「人工美女」!

這豈不是「因噎廢食」?邏輯上更是不通!不通!

聲音沙啞的女人,您難道不曾懷疑因「手術失敗」所致?

相貌較差的女人,說不定是因為動過太多次刀了?

嘿!嘿!「y藝人」鑑定泥料的方法太簡潔有力,卻毫無邏輯可言...,就老麻瓜來看,只要是宜興泥料窯溫充足,敲起壺來必定是鏗鏘有聲;只要是窯溫不足,必定「噗噗悶響」,管它有或沒加「瓷土」?(謹此聲明,老麻瓜極力反對敲壺這檔外行事兒)

說真的,老麻瓜還是第一次聽說紫砂有加瓷土這回事兒!

如果從此聽信「y藝人」的鑑定紫砂泥的方法,那就恭喜您日後只能交到聲音沙啞,又長得很自然的醜女矣...,喔!該說是確保只能選購到窯溫不足的紫泥壺,永遠喝很差勁而混淆的茶湯了!

換言之!如果正宗紫泥「敲起來悶悶的」,茶湯喝起來「濁濁悶悶的」,只能選擇造型來提升若有似無的茶湯品質,那紫砂還有啥好玩的?

除了最基本的要素「泥料要正宗」外,看起來美、養起來漂亮、泡起來茶湯好喝,才是真正的好貓(好壺),真壺的會員好友們,您們說是嗎?

老麻瓜不想認為「s&y藝人」是刻意誤導玩家去選購窯溫不足之壺,藉此掩蓋窯溫不足的問題,或是茶與壺的知識欠缺,而導致誤解茶與壺間的關係...,畢竟以他們的名氣與財力,自不必這麼做!

老麻瓜就事論事,絕無其他想法...,日後若能將窯溫拉到臨界溫度,則茶湯將令人刮目相看,有勇氣的紫砂藝人們,邀請您不妨一試,或許對泥料與茶的搭配,就會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矣!

註:宜興有許多專輯式的採訪影片,是典型的置入式行銷手法,對於常識與知識不一定有益(想洗腦倒是真的),這種片子老麻瓜幾乎從來不看,蓋...,每每看了之後,心情總是會如欠缺火候的紫泥般,感覺很沈悶。
如昨夜觀看吳兄這片子時,不小心跳到另一段影片在談泥料,自認是專家,說哪種泥料練起來就一定是幾碼砂,朱泥就是80碼砂,一看就知道云云...;害得老麻瓜一夜難眠,蓋!...連砂(顆粒)是人為刻意設計打造出來的都不知道,竟也大言不慚地教人泥料,真讓老麻瓜輾轉難眠矣!

難道朱泥礦練成60碼砂或100碼砂,或大小都有,從此就不是朱泥乎?

網路一片污染真理,劣幣驅逐良幣,教人如何激濁揚清?

回覆5: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吳 2020/09/14-20:58:15

一部影片,換來如此精闢的說明,讚,原想只是聽聽余老看法而已,想不到,內中隱含著這許多知識與"眉角"...學習了。讓你在休假期間還花費心思,打這麼多字(..夠累吧)...拜謝!(笑)

回覆6: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劉俊彬 2020/09/15-11:54:01

新手壺學疏淺,只認「真壺 」出品就對了。

回覆7: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新新會員 2020/09/15-12:33:16

宜興有許多專輯式的採訪影片,每每看了之後,心情總是會如欠缺火候的紫泥般,感覺很沈悶。

看到余大這段話,心有同感,參加會員多年來收了幾十把真壺,幾十種余大的泥料,百來件圓之月,多少有些心得,不慎看到網路似是而非的各種紫砂介紹,確實就像余大說的“ 心情總是會如欠缺火候的紫泥般,感覺很沈悶。”

懂不懂壺看文章就知道,余大的討論深度與視野讓人讚嘆不已,一出手就能讓人咀嚼再三,回味無窮。

剛剛下訂了三把壺,請TING於星期五當天寄到舊址,謝謝。

回覆8: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古農真壺-TING 2020/09/15-13:23:47

新新會員兄您好:訂單已收到,三件作品已為您挑選窯溫最漂亮的了!請放心~周四寄出,周五再麻煩您留意收件喔!謝謝您~

回覆9: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isco 2020/09/16-16:23:58

泥好,窯溫足,縱使這把壺裂了還是可以泡出另人稱讚的茶湯。

回覆10: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1101 2020/09/18-17:53:33

顧景舟大師的生平中國已拍成電影,故事以牛蓋洋桶壺作為開端,也算是故事的軸線之一,可惜電影裏沒提到他弟弟。有興趣的會員可以在YouTube頻道以”顧景舟一場不忘初心的精神盛宴”作為關鍵字搜尋。

回覆11: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0366 2020/09/19-22:16:24

謝謝1101兄,感覺這部片就圍繞一個主題…..「壺-最重要的是本身的韻味和氣質,不要添加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至於情節…….可能我的文化底蘊不夠,覺得….應該很難吸引不認識顧老的人觀看吧….

回覆12: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1101 2020/09/20-23:14:21

雖然前往真壺的次數不多,但每次去真壺,余老都會毫無保留地把他對於練泥與造壺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個人覺得余老在一些對於練泥與造壺理念上的堅持,才會燒出那麼多的美壺可供欣賞。希望多看一些真壺的壺與余老的文章,能夠培養一下自己的眼力,只怕自己的悟性不夠啊!

回覆13: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1021 2020/09/27-13:57:07

當初加入真壺是看到討論大紅袍泥料的帖子。形容的生動有趣,而泥料小典故的資料是說大紅袍乃是由石黃心外面的一夾層所練制。而坊間一般的說法大紅袍乃是已故老藝人所制的四方傳爐壺黃龍山大紅泥是為大紅袍。或者頂級紅泥所燒成胎表明艷動人且有高收縮比亦是大紅袍。而幾年前真壺推出沁碧之後,本山綠泥的視頻滿坑滿谷的出現,本山綠泥變成基本款。隨然不確定沁碧跟本山綠泥是否有關西。想要表達的是真壺會員跟非真壺會員中有無型的鴻溝,基本上不會有共同語言,只能各玩各的。另外請問余董 宜興是否真有黃龍山大紅泥。

回覆14: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2020/09/30-13:44:55

嘿!嘿!老麻瓜珍貴而迷人的「沁碧」已全部用罄矣...,其氣質之高貴,胎色之神秘罕見,直敲入老麻瓜的內心深處,這豈是一般緞泥所能相提並論...。圖為:韓洪波手製‧中國國家博物館世紀收藏國寶級名器~特仕紫碧壺tb

呵!呵!...就老麻瓜30年開礦練泥經歷來說...,宜興台西井有一種紅泥礦,顏色較為「暗紅」,蓋因含鐵量更高些,有別於常見紅泥的「磚紅色」,當地礦工隨口呼之「小紅泥」,長年都有出礦,並不算太罕見。

老麻瓜認為,是叫大紅泥或叫小紅泥,並不重要,但是會將小紅泥刻意稱為大紅泥,莫非是想與大紅袍的「大紅」前後呼應一下?藉以抬高身價?

蓋,按宜興採礦的習慣說法上來談,同一產地的各式紅泥,如果會取名為「小紅泥」,就是代表「出礦量」較少,反之,若取名為「大紅泥」,就是因為比「小紅泥」的出礦量更大,所以為了區別兩者,才有大小之分;若較深紅的紅泥礦名稱為「大紅泥」,莫非它的產量大於更常見的「紅泥」?

註:就如古農真壺稀世名泥的「大紅袍」與「小紅袍」的命名,即是因產量而來。

咳!咳!通常礦工們看到礦都是隨便土話呼嚨,嚴格來說礦工沒啥文化,很難為礦命名!
他們挖礦也是為了飽足三餐,管它甚麼礦,能賣得好價錢的就是阿里巴巴的金山銀礦!沒法子賣得好價錢的,就叫爛泥巴!

1990年代,老麻瓜曾多批次在台西井採了一些該小紅泥分開練製,火候足了總是感覺水色極差(很毛燥,根本沒啥溫潤度可言),胎色與質感就是清末民初「范莊農家」拿來「粉色」用的化妝土!

老麻瓜曾吩咐用該泥造過幾次壺,泡茶鬆散難喝,不知在表達甚麼茶湯味道(也就是不知所云的茶湯),因除了胎色較深紅外,無啥令人喜愛的優點,兼之又屬黃龍山紫泥系能隨時出礦的泥料,所以老麻瓜遂放棄練製,好的紫砂礦就是要尋找「斷層岩」類的稀有原礦,才會是內行人敢散財,是在玩真的!(試造的那幾把紅泥壺,最後不知送誰早忘了!反正不會送行家就是。)

1980年代,老麻瓜曾「經手過」甚多清末民初「范莊農家」的作品(資深如92老友必定還記得這些壺,說不定家中仍有收藏著...),「范莊農家」慣用清水泥為胚,製成生胚後,再以台西礦小紅泥調成泥釉水「粉塗」上整壺外表...,也就是如「水平壺~標準壺」所謂的「內紫外紅」!

簡單的說,猛一看是紅泥壺,掀開壺蓋,蓋內及壺內卻是「清水泥」!

註:有興趣的會員好友們可Google一下「范莊農家」,瞧瞧其紅色作品即是(皆是大壺),該泥沒啥水色,又很毛燥乾澀難養,所以許多照片有亮度的,很多是加工拋光過的,沒水色(不亮的)才算是本尊,所以請玩家們鍛鍊一下眼力!

「范莊農家」昔日為何要這麼做?

蓋紅泥大壺製作燒成率較低些,所以清末民初的市場上很罕見,相對的如果在一片紫胎色的壺海中,若有紅泥大壺就會變得很顯眼而富「賣相」,「范莊農家」為爭取最大的銷售量,又不減損燒成率,所以就採取「內紫外紅」的手法來大量製作!

問題就是...。

老麻瓜要開始說「專業的行話」了!

1021老友指出外頭所言,該紅泥屬「高收縮比」,那「范莊農家」如何能在收縮比12%左右的「清水泥」胚體「粉」上該紅泥來完美燒成?

我們先假設該紅泥收縮比30%好了,如果塗在收縮比12%的清水泥上入窯燒成,結果您看會如何?

結果會是...,壺表的紅泥層全部會如「蜘蛛網般的開片」!

老麻瓜試著用更數據的說法,來形容為何該紅泥會「開片成蜘蛛網狀」?

假設用收縮比12%的清水泥造一把10cm的壺,壺表塗上收縮比30%的該紅泥,燒成後壺收縮成8.8cm,而壺表的「紅泥殼」卻收縮成7cm,那這小於成品的「紅泥殼」如何平均的滿佈在壺上頭?當然就如旱災乾裂的大地般,被拉開成蜘蛛網般的開片囉!

所以答案就是...,基本上該紅泥的收縮比應該等於「十分接近」清水泥的收縮比,才能讓「范莊農家」燒成這麼龐大數量的「內紫外紅」!

也就是說,請記得,它就是產於「黃龍山」的紅泥...,而紅泥的本質永遠都是紅泥!

絕不會變成「趙庄山」朱泥系的「高收縮比」,及「低臨界溫度」!

至於該紅泥的胎表本尊是否「明艷動人」,則...,上頭老麻瓜已談過1990年代的實際經驗,就不再贅談矣...。

嘿!嘿!老麻瓜珍貴而迷人的「沁碧」已全部用罄矣...,其氣質之高貴,胎色之神秘罕見,直敲入老麻瓜的內心深處,這豈是一般緞泥所能相提並論(唉!老麻瓜最近想了幾個品種,如果能用沁碧做不知多爽!)不過...,外頭用「本山綠泥」來形容「緞泥」早已是業界常規,說句不誇張的,千百年來都是這麼賣的!這麼說的!

所以根本毋需在意、理會...,說的人不懂所以無心,聽過就算了,買的人更是不懂,高興就好,馮京馬涼一塌糊塗,甘咱底事?

回覆15:壺的鑑定&茶與壺的搭配
發言人:1021 2020/10/07-23:26:01

同一款壺在洪波老師潤飾過後線條過渡不斷創新不斷的超越自我。各種尖銳問題經余董潤飾過後既能解答又毫無火氣,只能說都是高手。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