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301-18:31

《韓洪波所長製壺示範之一》

嘿!嘿!...前天特地前往瞻仰“EAGLES”的本尊,順道緬懷一下年少時的輕狂時光...,在震耳欲聾的樂聲中,終於完成了這次休假的任務!(呵!呵!確實有違550兄交待,務必讓老麻瓜的耳朵清閒些的關心叮囑...,不過,人生如此短暫,若未克前往朝聖,此生豈不白走一遭?)

老麻瓜生來總是“感性重於理性”,又是一介紈絝子弟,故追求起目標來,總會搞得“天馬行空”,一發不可收拾(亦即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對於“狂熱”二字,更是視為理所當然...。

呵!呵!...所以當0969先生有疑惑時,老麻瓜極能“感同身受”,並熱誠的提供個人對於紫砂工藝及泥料之“專業歷練”,與大伙們聊聊,希祈能對愛壺的人們有所幫助,以儘速進入更高的名壺鑑賞領域。

不過...,說歸說,造壺中的許多“變數”(泥質與造工的衝突等等...),實非三言兩語即可以讓人“打通任督兩脈”,故請大伙們務必細心地、客觀地、好整以暇的思量及沙盤演練一番...,依老麻瓜教人無數的經驗來說,切勿心中存著過多的“先入為主”觀念,以免極難進入真正的“康莊大道”矣...。

言歸正傳!

咳!咳!20~30年前,老麻瓜崇尚壺的“雕蟲小技”,慣以肉眼來看壺,看到壺的裝飾工夫,時常大呼過癮,故培育出了陳X良、李X鳴等等...施工小心又細膩的高手!

10餘年前,老麻瓜慢慢的轉而喜愛泥料的特優質感,故下重手全力練泥,所謂“窮凶惡極”的玩起泥巴來了,故造成了日後許多玩家們及作家們對於泥料的逐漸重視!

這些年來,老麻瓜錢也花了、歷練及眼光也逐漸的成熟了起來,慢慢的將有形的形式,僅視為是“旁枝末節”,而並非造壺時追求“藝”的正道!

也就是說,許多愛壺人,只注重“工”而忽略了“藝”,“工”是理性的,而“藝”卻是感性的,前者如工筆畫,畫得再怎麼精巧,頂多也是如照片所拍攝出來的效果,所以“工”是顯性的,是任何一位初入門的人都能看出來的東西,何足以論珍貴...,又何需任何鑑賞能力?

反之...,“藝”,則是隱性的,如抽象畫,同一幅畫,外行人莫名所以,認定是胡鬧,內行人卻“感動不已”,這是需要時間歷練與個人豐富的情感,所累積出來的“鑑賞眼光”,並非一僦可及的!

對於壺的鑑賞來說,老麻瓜重視的...,是一件作品對於您內心的衝擊力!...請注意,是“內心”而不是“眼睛”,當我們透過眼睛的視窗,導入腦中,經過久受訓練的美學訓練與充沛情感的腦子,所揉合出的整體形象,是“感動內心”的,或是“不堪入目”的,老麻瓜相信大家漸漸的都能整理、並篩選出極具“氣韻”的頂尖好壺!

嘿!嘿!...啥子叫氣韻?

也就是壺的“深度”與“韻味”!

如何能瞧出“深度”與“韻味”?

比!...就是“比”!

對於沒經驗的人來講,“比”是最快的方法,也是能最快達到“汰劣”的好法子!

用內心看壺,站遠些多比比氣韻,不要一頭鑽進“商品壺”的“牛角尖兒”...。

老麻瓜常笑云:要知道懂不懂藝術鑑賞門道,只要瞧觀賞者站著觀賞作品的距離,即可知矣!

蓋,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放著書畫的迷人氣韻於無物,卻近距離端詳輜銖必較於線條的筆直與否,豈不虧大了?

“藝”的極緻追求,是無形的,是內心的觸動!

所謂:有捨就有得!

當老麻瓜極力追求壺的“深度“,與觸動人心的無形之“藝術性”時,發現了幾個製造出老麻心目中所謂“好壺”的訣竅,即泥料要有視覺上穿透的質感,造壺的精加工要有充足的“迫力”(即拋光力道),和最重要的“窯火的重複焠煉”,即能抓出老麻瓜希望能觸動內心的愛意與目的!

不過...,當朝著目標這麼練泥(也就是更難纏的砂漿比)、精加工時施予壺的“迫力”,及最難捱的“多次拼火侯”的重重關卡阻礙下...,就會與許多作家為了嘩眾取寵,讓人誤認為“工手很好”,選用極好施工的砂漿比,及稀鬆平常不易變形扭曲的泥料、再加上輕輕地光明針(稍微交待一下即可),及入窯時少個30~50度(甚至少個100度也很常見),即可讓壺看起來好像工手很好的錯覺...,兩者艱易之莫大差野,何足以相提並論?。

如果...,老麻瓜目前對壺的要求,仍僅止於“視覺之效”的話,恐怕老早就被許多有經驗具慧眼的玩家們唾棄矣...。

就因老麻瓜有所堅持,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感性需求”之下,說句真話,老麻瓜還真的從沒關心過口蓋的間隙如何或者有沒有三點金,畢竟老麻瓜認為,有一天玩家自會體會出“壺的真正價值”,更能如老麻瓜般從內心發出對“好壺的氣韻”之由衷讚嘆...。

呵!呵!...如果大伙們有幸收藏到一件好壺,請務必退後個兩三步,試著用心、用情感,體會一下何謂“韻味”、何謂“重器”!...畢竟這是作家嘔心瀝血要傳達出的情感,您何不試著接收看看,試著瞧出門道來“賺回票價”呢?

下回續...

回覆1: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0969 0301-19:39
受教了,余所长的确不简单!
我再买2把。
回覆2: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神樂 0301-21:43
『 ...“工”是顯性的,是任何一位初入門的人都能看出來的東西,何足珍貴,何需任何鑑賞能力? 』
余老這句話,真是一語中的。
回覆3: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0765 0302-01:04
意簡言賅,真的是只要你肯花時間下去比 比 比................不斷刪去較差的 ...........最後就是你要的........
回覆4: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302-20:45

《圖片為:古農真壺稀世名泥之一~“蜜桂花”的胎表近拍熟料砂特寫。》

呵!呵!...老麻瓜接著再來談談“古農真壺”練泥與外頭練泥的差別。

如上圖所示,大伙們請先細心的端詳“蜜桂花”在胎表上的熟砂料所呈現之特效...,老麻瓜在練泥方面,因熱情所致,故長期來發展出了許許多多頗具“開創性”的練泥方式,如調入之砂可清楚的分為“生料砂”(即未曾入窯素燒,即調入球漿之中)與“熟料砂”(即將生料砂先入窯素燒至700~800度,再調入球漿中)外,更發展出不同的取砂方式,如...石磨研磨成砂再過篩成不規則形體的砂粒,或用石臼搥擊成鱗片狀的“砂片兒”再過篩(註:如蜜桂花、水波紋朱泥等),或石磨研磨成砂後,再置入球筒中“球”至近圓形的“圓砂子兒”(如最典型的飛來石),以創作出更多砂感的特效等等...。

嘿!嘿!...問題來了!

老麻瓜發現長期來外頭看到的泥料(含前一廠的所有泥料),皆出現極為“傳統”的胎表面貌,也就是乏善可陳的千篇一律胎表感...,簡而言之的說...,外頭看到的泥料,用了大批量雷蒙機粉碎成砂過篩成一定碼數的砂,或素燒成砂後,即調入泥中成為一種泥料,再加上用一招一式“最易成型、最不易變形扭曲”的砂漿比來練成泥料,所以造成了砂粒的碼數均一,砂漿比統一的“十分平凡常見”的胎表感受!

咳!咳!...為了造成雋永質樸的手工泥質感,所以老麻瓜常用麻布取代不鏽鋼鐵網來過篩砂粒,以形成胎表砂粒大小不勻的自然胎表感受!

不過...,因老麻瓜練泥時胎表顆粒大小不勻,再加上調砂漿比時,是以視覺效果與茶湯效果為第一優先,對於成型的難易度,或變形扭曲程度等...根本不屑一顧、幾乎從未考量過...,所以遂造成古農真壺的作家們在造壺時的莫大困擾之一(其它的困擾尚有純泥礦收縮比的難處、精加工迫力的難度、及最頭疼的超高窯溫等等難關在等著呢!)。

舉例來說,當初提練隕石為“飛來石”時,因老麻瓜一意執行該泥練成後,燒成的胎表一定要呈現出縮小版的隕石外貌,所以每個砂粒皆再入球筒球成“圓砂子兒”,並降低漿的比例(漿少砂多),以形成密密麻麻的圓珠子胎表,以保留隕石的最初原貌!

看起來似乎沒啥了不起,...不過做起壺來可就難之極矣...,蓋一來“漿少砂多”造成黏性更為降低,疏鬆不易成型外(打身筒時,因沒黏性故易開裂),因“圓砂子兒”與球漿的結合力不足(大伙們可想像一下,參差不齊的尖銳砂粒當然利於球漿抓住,...若改成“圓砂子兒”,則因砂粒圓溜溜的故抓著力降低許多之外,當我們如本窗第一張韓老製壺的圖片要開口時,必會造成開口處一顆顆“圓砂子兒”應刀而掉的窘況(刀片一碰到硬幫幫的“圓砂子兒”,就會產生擠壓的情況,硬顆粒切不斷之下,會推擠至脫落的情形!)

“圓砂子兒”掉落時韓老要怎辦?

呵!呵!...很簡單,捏掉從頭開始打泥片、起身筒,再掉,再從頭!...直至有幸開口處剛巧閃開所有“圓砂子兒”為止,以錦昉壺為例,須有幸能一下子閃開壺口兩大圈子,及壺底一大圈子,及出水口一小圈子,及球孔的無數小洞等等...,始成初生胚。(尚需歷經迫力的光明針一關,還有超高窯溫一大關口,檢視後全壺無瑕疵後...,始可竟功出廠)

因“錦昉壺”是卡蓋設計,所以老麻瓜十餘年來總與作家們商討製作“卡蓋壺”的兩種抉擇,一種是“討好市場型”(亦謂譁眾取寵型),也就是說...,因卡蓋的蓋縫顯而易見,若開口後直接襯回蓋面,“只口及蓋沿”都不要倒角的話,易受一般的玩家們寵愛,但是一經使用極易崩角而脫落顆粒,造成無法挽救的缺憾;另一種方式是老麻瓜堅持的手法,必須再花個小功夫,將“只口及蓋沿”小心的輕輕倒個小角,將顆粒輕壓擠入胚中,使日後泡養更加的得心應手、無後顧之憂!

惟...,此舉雖多花了些細功夫與風險,卻易讓人覺得好像壺蓋的間隙變大了,無形間卻提高了玩家們誤解工手不佳的可能性,但...老麻瓜咸信終究真壺的行家們,一定能體會老麻瓜的用心良苦,與對壺追求之狂熱而理解此“行家的手法”。

下回再聊...

回覆5: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0969 0303-15:27
关于是否倒角会造成何种结果,的确如余所长所言。
哎!!!!!!!
回覆6: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雨農 0303-19:46
忽然想起一則舊典,九方臯善相馬,而世人皆以其不辨馬之雌雄毛色,未之稱善,唯有伯樂知其能不拘泥于外相,專精於本質,愧有不如。
而按圖索驥的故事,安排在伯樂的兒子身上發生,恐怕也是同樣的用意罷。
回覆7: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1021 0303-20:01

橢圓標示

大多數的會員因沒親自參与練泥及制壺所以要瞧出門道還真不容易!
在台灣有位藏家說過 "買不起壺沒關西 但不能看不懂壺'神器既以到手卻還是一知半解.如上圖壺把跟壺身接合的地方有剝落一小片泥料.雖以詢問過真壺.但還是想聽聽余董怎說?
 
照片傳不上請稍待!
回覆8: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303-21:54

《圖為“嫩石黃心”燒成後的胎表特寫。》

呵!呵!...理論上來說,任何一種陶器,經高溫燒成後,胎表必定會形成“琺瑯面”之外...,還會因收縮而形成如圖般的凹凸不平之胎表面(老麻瓜特舉出“嫩石黃心”這種肉眼看起來已十分綿密“細胎表”的特寫,來說明燒成後的凹凸不平之胎表現象)。

知道了這種物理現象後,我們轉過來思考宜興礦與練泥的方式,是否能使未經打磨處理過的口蓋,能夠完全的“滴水不漏”...?

老麻瓜認為要讓任何一件未經打磨的口蓋“完全止水”,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蓋...,因除了壺的造型天生的不勻稱構造之外(註:壺不外乎是一個身筒,身筒一側以兩個接點銜接壺把,身筒另一側則以一個接點銜接壺嘴,故構成不勻稱的現象,反之如水缸等物則較為均衡),造壺人在完成造壺的生胚時,基本上“只口與蓋唇”應會是近乎“真圓”的程度(因是用轉盤來完成圓的動作,所以造成的圓是近於“真圓”的水平),但經陰乾時的收縮,及燒成時的高度收縮後,因壺把的上下接點,與壺嘴的一個接點會施展出不均衡的“拉扯身筒的力量”,若是蓋面配上橋鈕時,也會因兩個蓋面接點而形成不均衡的蓋面拉力,致使燒成後的口蓋之真圓產生或多或少的“失卻真圓”,致使口蓋的接合面會變得較為不平整,此點是茶水會經由口蓋滲出,難以避免的可能性之一。

可能性二:

文前所述,壺燒成後...,胎表會因收縮而形成如圖般的凹凸不平(此乃砂與漿的收縮程度不一,漿收縮較多,而砂收縮較少,故燒成面才會呈現出宜興泥的最大特色“紫砂泥”的砂質感之質樸效果;...惟,因在燒成後全壺內、外、上、下,都佈滿了凹凸不平的砂面現象後,當然的,口蓋的接觸面一樣也會產生“砂表的現象”,而在口蓋接觸的兩個胎面都有麻砂表皮面的情況下,怎能使水無法通過?

老麻瓜認為,要使口蓋能夠止水,許多賣壺人或作家們會刻意的於燒成後,再將口蓋的兩個平面打磨至“間不容水”的程度,然後大肆宣揚“滴水不漏”者...,才是好壺!

也有許多大大有名的作家們,會秘而不宣(家傳密技?)的於製作口蓋時,刻意將該蓋唇造厚些,使生胚時,蓋子套入壺口後,蓋沿離壺口尚有約略5mm~10mm的空間(也就是壺蓋並無法完全的與壺口壓緊),...假設該作家使用的泥料臨界溫度需達溫度1185度時,先入窯燒個1100度,出窯後打磨至口蓋完全齊平、密不透風後,再入窯燒個1110度,即可讓行外的玩家們津津樂道其口蓋之“神乎其技“,致享譽數十年矣...!(特註:或許您會發現,老麻瓜不是說該泥料的臨界溫度要達1185度才行嗎?...怎地這大大有名的作家,再入窯燒個1110度就結束了?...嘿!嘿!...蓋某些人向來壺都是少個幾十度甚至上百度,以提高燒成率...,或獲利率,都說要騙買壺只看印章的行外人了,怎還會燒足?...況且,若燒足了,砂的顆粒感再度浮現,還怎能止水,豈不功虧一簣!...所以只要再增加個10度,燒出琺瑯面,讓外行人玩止水“止得不亦樂乎”即可。)

若果“滴水不漏”之神器,仍無法滿足行外玩家無窮無盡欲求的饑渴時,可再將口蓋兩個接觸面塗上地板臘,再用布拋光接觸面後,即可如口蓋裝上“bearing”般(或稱:培林,或是“軸承”),只要捏著壺鈕輕輕打轉,即可安靜無聲的轉個沒完沒了,讓人大呼過癮,直呼“鬼斧神工”,“此物只應天上有”云云...。

嘿!嘿!...只可惜老麻瓜對於這種“神技”向來興趣缺缺...,寧可冒著被套上“工手不行”的危機,也不願肆意的破壞壺的原貌,千叮嚀、萬囑咐,請作家們燒成後只須將口蓋整理至能通轉無礙即可,千萬不可造次,致毀了老麻瓜的一世堅持呀!

蓋...,玩家們若高興,壺是您的,要磨要敲順君如意,但若作家們先將壺“打磨完畢”,嘿!嘿!...豈不讓玩家們少了一個“整壺口”的樂趣乎?

註:呵!呵!...事實上老麻瓜並不鼓勵打磨壺口致滴水不漏,蓋一點兒意義皆無,僅有破壞壺的原貌而已。(玩名家壺並不時興這一套,所以保留“原貌精神”才是正道,謹此小小建議。)

回覆9: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304-19:29
呵!呵!...恭喜1021先生收到一件泥料珍稀無比,再加上“超級火頭”好壺,值呀!

大伙們都知道...,任何一種泥料都是由許多種礦物(元素)組合而成(註:以該壺採用的泥料“砌玉”為例:鐵質、方解石、石英、雲母、石灰等等等等...,所有特定的天然元素的總組合,才叫砌玉•嫩石黃心),但這些元素所能承受的高溫事實上並不可能一致...,也就是說,泥礦中所含有的所有天然元素,並不可能都能一起承受“超高窯溫”的肆虐,所以大家可常見到壺表出現黑點(黑點是鐵質受不了超高溫而融合形成),或有許許多多融點內有融化物等等(這是方解石融化後的凹點)...,這都是超高窯溫下才會出現的現象。

反之...,若窯溫不到鐵質或方解石會融解的程度時,這種現象並不會發生!

由圖片觀之,這是典型的超高窯溫下,所造成的小片兒飛爆,起因是方解石融解後,會形成沸騰的融漿,若是融漿未化掉前,窯溫即不再升高或慢慢下降時,會產生有小凹洞內有近黃棕色的硬點子;但若方解石形成沸騰的融漿後,窯溫仍不斷的升高時,這方解石的融漿就會帶著附近的元素一起“飛爆”出壺外,所以這是超級火頭壺的明證,也是超級火頭壺絕無法避免的自然窯火現象。

老麻瓜常云:既要火頭再火頭,就無法要求泥料不能有泥性,泥就是泥,窯溫一到臨界點,它就會自然的燒出“火頭該會有的各種現象”,否則怎能叫“超級火頭壺”呢?

註:老麻瓜燒窯這麼久,還未曾見過超級火頭壺沒發生此類現象的,所以請1021先生儘管寬心享用超級火頭壺所帶來的泥料質感,與迷人的茶湯罷!
回覆10: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1021 0305-10:54
聽余董這麼說終於懂了.不過卻想起第一次去真壺看到一件作品.
如果小弟我沒記錯的話是 二代墨菏 景亭壺. 此件作品壺蓋蓋面上有兩處類似余董說的情形.不過還沒爆開就是了.這件作品余董不知有沒有印象?又不知現在被哪位有福氣的會員收走了.能不能貼張特寫來瞧瞧 長長見識.
回覆11: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vivian 0305-15:16

咦?!
當時擺放在洪波玻璃櫥窗內,二代墨荷的景亭壺作,印象中是一件極難得,蓋面有近似嫩蜜松碧火頭雲彩表現的作品,所以特地被我選來擺置於櫃上,等候有緣的會員朋友:〉《目前已蒙一位海外的會員好友收藏》
一樣是火頭現象,但應該與1021兄所遇的火頭情況是不同的。

不同的泥料,會有著不同的火頭風情表現,真是特殊:〉
回覆12: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9696 0306-02:07

小紫袍.夜知己

余董所言收獲雖多,但在下所收美壺太少(遠不如0969如此多的美壺,真令人羨慕) ,我的悟性太差,真的還是一知半解。大抵上的領悟是:壺之美,猶如詩之美,字字字面上的意義講究清楚,句句句間講求精確的文法,如果如此來欣賞詩,那李白的詩恐怕也要狗屁不通,若能以觀賞其精神氣韻,那可能就能體悟到感動。可是在下對於壺的美韻所能看到的太少,所以也沒啥體會。 這夜知己是我第一把購自真壺的壺,他外型上的美至今還是我的最愛,可惜怎麼樣都拍不出它的韻味(它的壺嘴很令我喜愛),但在壺嘴與身筒,壺把與身筒的接縫處都有明顯的手壓到的痕跡,但整個感覺就是令我說不出的喜愛。
回覆13: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0969 0306-11:47
9696兄过誉了,藏壶在精不在多。我的的壶看来是“多”了。
回覆14: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Futuris 0306-18:50
回1021兄:

您所說的墨荷景亭壺應是我所購買的那支,不過目前不在手邊,所以無法提供照片參考。該壺的火頭現象的確是大片雲彩,十分少見,壺的硬翠、靈動之感亦是特殊。

真壺的會員都是很有福氣的啦,這年頭還有人逆勢操作拚練泥、拚窯溫,只能說頭殼壞去吧?
回覆15: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0969 0306-22:19
能上張照片嘛。
期待中........
回覆16: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1021 0309-12:59
Futuris兄果然是有福之人阿!啥時候貼張靓照讓大伙沾沾您的福氣阿!

0056兄近來可好?您所發的帖子好精采阿 尤其您跟余董的對話每每令人懷念
回覆17:特藝品壺的鑑賞,與泥質&施工的考量...
發言人:Futuris 0309-16:48
目前壺在台灣,人在國外,若下次回台有時間拍照再上照片。

能把握當下,就是有福了啦...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