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壺的作品,向來重燒成的溫度臨界點,因此多火頭壺•各式名泥造就了最優詮釋茶湯的神器。早期各種名泥中朱翡朱泥的甜味為世所重,每次常愛用沈岩流花茶海,但許久以來的疑問,還是上網請教余老,以便增長見聞。現在的壺應該都是瓦斯窯或電窯燒製,當年沈岩的流花茶海下方比較亮(下方窯溫高),用何種窯燒制?也曾見有其他壺,上方的窯溫較高的情形,呈現蓋子較亮的情形。
嘿!嘿!山水郎兄好久不見,印象所及似乎真壺新館您還未曾到訪過...,記得下回出差過來台中時,務必過來真壺山莊喝杯茶、聊聊天喔!
其實數十年來,宜興燒窯仍是以“鐵板窯”、煤氣窯”,及“電窯”為主力,若依山水郎兄的描述來推斷,沈岩這茶海應是鐵板窯所燒製,作品會在下方窯溫比上方充足,起因是退窯的速度較慢(窯車的滾動速度調整較慢),這是很難得的情形,蓋窯業主人普遍都希望窯車滾得愈快愈好,因為出窯愈快愈能省燃料費嘛!(註:不過出窯一快,則作品冷卻過快極易爆裂,尤其一遇上純朱泥系,則窯內必定鞭炮聲不絕於耳矣...)
基本上鐵板窯有六種溫度,由低溫至高溫為:紅泥低溫、紅泥中溫、紅泥高溫,紫泥低溫、紫泥中溫、紫泥高溫。
而純朱泥系如朱翡者,必定置於最低溫的“紅泥低溫”層(就鐵板窯來說,這窯溫已是低得不能再低了,而對朱翡這類純朱泥系來說,卻是高得不能再高的窯溫了,再上一層則必體無完膚出窯矣...);每一窯車分成三層,最下層為低溫、中層為中溫,高層為高溫(因高溫會往上聚集),所以由此可知,當年的朱翡必是置於窯車的最下層,也就是最接近鐵板的窯車下層,所以當窯車滾動較慢之時,則作品下方受鐵板與耐熱底板的薰陶就會愈久,慢慢的就燉出上下略微不同的水色矣...。
說至此...,老麻瓜憶起往年為了不讓窯工在夜深人靜之際,偷偷調快窯爐滾動的速度,所以南京菸、中華菸昔日不知已送掉多少條?...想來這朱翡應也是昂貴的“中華菸”燒出來的成果罷!
至於作品上方的水色較下方佳,則應是紫泥作品會居多,蓋窯車置上層(高溫都聚在窯爐上層),所以當出窯速度較慢時,就燉出效果來囉...。
原來當年"朱翡"是用煙給燒出來的喔!!還好當年有買了一把朱翡標準壺,價錢不高而且超好用的,到目前為止至少也泡了500次以上,現在不管泡什麼茶都好喝,因為性價比高所以沒在溫壺的,直接沖.......完全不怕。
余董說的我一點不解"老麻瓜憶起往年為了不讓窯工在夜深人靜之際,偷偷調快窯爐滾動的速度"窯車在燒的時候是一直在跑嗎?有圖片嗎?
余董好記性,竟知道小弟尚未到新館打卡,有因緣到中部,當前往拜望。另一小問題,如余董所述,同區塊內(如低溫紅泥區)窯車上下層都可能產生窯溫不均的問題,窯車中段的部份,窯溫是否也就相對穩定?就可以燒製較高端的朱泥壺?
呵!呵!...當年的“朱翡”並非用“煙”燒出來的,老麻瓜要表達的是“鐵板窯”的窯車最下層,因最靠近有高溫的鐵板,所以當出窯速度較慢時,較容易造成作品的下半部因熱烘的時間較烈而長,所以會產生作品下方的水色比上方更佳的情形。
一來,只要用“鐵板窯”燒成作品,則並非只有“朱翡”會有此情形,任何泥料放在窯車的最下層,出窯時間又較慢些的話,就都有可能發生此情況,以前會、現在會,以後也會!
二來是作品與靠近鐵板熱源有關,與“煙”無關。(註:可能老麻瓜用“薰陶”二字來形容這種窯內情況,以致小新老弟以為與煙有關。)
老麻瓜對“鐵板窯”的簡單註解:如直行之隧道,呈中空長條型,假設窯長50公尺(窯長視設計而定,並無一相),則於“鐵板窯”內下部的最中央處(約25公尺處)設一燃燒石油(或稱重油、黑油)的火爐,爐的上方置一長度達50公尺以上的厚鐵板(此即鐵板窯名稱的由來),鐵板上架設鐵軌,軌上放窯車(車車相連以達到窯內空間的最大效益),當火一開,熱火直噴窯中央25公尺處的鐵板,鐵板會由中央導熱至窯的兩端,窯中段最熱,愈往窯頭及窯尾則愈不熱,直至兩端即為常溫;因窯車是以馬達齒輪驅動,所以進出窯的速度是可以調整的,一般來說,進出窯的速度之慢,肉眼幾乎是看不出來的。
窯車剛進窯時是大氣溫度,愈往內駛則窯溫步步慢慢升高,直至“鐵板窯”的25公尺處,達到窯溫的最高點,窯車慢慢駛離窯爐中心點,則窯溫步步往下,直至出窯尾時已是大氣溫度,此時即叫出窯,這時則可觀看作家火裡求財的結論啦!
講究些的鐵板窯(如前一廠),會在“鐵板窯”的前頭,增設一“預熱窯”。
說明:有“預熱窯”的“鐵板窯”之鐵軌呈橢圓形,橢圓形的兩側各設一隧道型的鐵板窯,橢圓形鐵軌的轉彎處則並無隧道(透空無遮攔),生胚置於窯車上頭後,先跟上前車慢慢駛進“預熱窯”,以約180度c燒個半天(燒愈久愈好),等出窯時生胚內外已全無水份,如此較可確保作品不易燒毀,此時亦是接近橢圓形鐵軌透空無遮攔的轉彎處,窯工再拉進馬達驅動的鐵軌之“鐵板窯”,如前述之“鐵板窯”描述般,燒出作品真正想要達到的窯溫。
至於鐵板窯的圖片,請進入“紫砂Q&A”欄,搜尋標題:窯燒的方式和種類為何?
謹回山水郎先生:要燒出漂亮的朱泥壺,並不在窯車的中層與否,要燒好朱泥壺,需講究的是“精準”的窯溫,與美好的“窯爐氣氛”,例如【三代石黃心】的最高窯溫是1010攝氏度,所以只能置於窯車下層的“紅泥低溫層”,若為求中層的“窯火均衡度”,硬要置於“紅泥中溫的窯車中層”則未出窯爐老麻瓜就可跟人打包票,保證作品全數香消玉殞矣!
至於“窯爐氣氛”則屬可遇不可求,更只能以“上天的恩賜”來形容矣...,蓋影響窯爐氣氛的因素太多,同一窯爐每一時每一刻每一月每一年都會產生無數的變化,包括窯內的胚體泥料或釉料之種類、總數量、疏密度、置放之高低、胚體之間距,或大氣溫度、濕度之變化,或窯爐進出氣的通暢,煙囪、窯內壁的窯灰沾染等情況之不同,都會影響次次不同的“窯爐氣氛”。
很簡單的來說,就算用最精準的電腦控溫、大量工業生產製造的瓷磚,也會因著“窯爐氣氛”的次次不同,而產生窯窯釉色大同小異之情形,所以自己蓋過房子的人們都知道,瓷磚要同一批次全數買齊,若買到不同窯次的瓷磚,則兩者持之一比,即有色差與光澤之差異矣...。
董仔您誤會我的意思了,我所說的煙是指您拿去請顧窯的工人的,南京菸、中華菸這些啦!
董仔上回留言請您介紹一下吳江健老師的作品,那一款是他的代表作,目前都還沒收到解答喔!有空請您幫我介紹一下謝謝!
呵!呵!...因吳江健先生為學院派的真正壺藝創作老師(註:老麻瓜稱呼他老師,是真正在當老師,並不是尊稱),所以創新創作能力之強,在宜興紫砂界甚為罕見,所以小新老弟若想要一言敲定“成名之作”這答案恐不好“肯定的”回答。
若小新老弟問此題的目的,是想要“錢花在刀口上”,則“歸壺k”是必選之作,蓋“歸壺k”為吳江健老師的第一件陶藝作品,就如“紫碧壺”為韓洪波所長的第一件作品一樣的紀念性意義!
二來,吳江健老師將“歸壺k”的壺把幻化設計成“壺底的第三足”,創意十足,為歷史上創此觀念的第一人、第一作!(嘿!嘿!想來老麻瓜應申請專利才好...)
最重要的,今後若再想用如此低價來擁有吳江健老師的作品,機會不再!
若問老麻瓜自個兒若欲收藏吳江健老師之作時,會選哪件?(以現仍於真壺網發表者為選擇標的)
除了剛說的“歸壺k”之外,寒瓊壺y、鼎沁壺f、玉蕊壺y、映月壺r、笑吟壺r、凌煙壺i、香絮壺r、怡心壺m,及北斗七星系列等等!
為何選這麼多件?
老麻瓜向來如此..,收藏嘛,總要有能“稍解”癮頭之效,若真正按老麻瓜性子走的話,則如現在進行式~“搞承包”矣...。(註:吳江健老師這輩子的作品全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