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是「全手工」!
全手工的壺有很多全手工才有的痕跡,挺有趣的!
壺底(圈足)是一個,壺蓋、壺口也都有玄機,
下次小江兄出遊有經過台中,可排真壺山莊一行
余董那兒有很多「教材」!哈哈
小江兄真是好眼光~韓所長蒞山莊參加會員茶會時,還特別將宇龍壺拿出賞玩,應是所長頗為滿意的作品之一喔!
近日父親因身體微恙,濰廷引用以前的文章,聊解小江兄疑惑:
「就老朽所知,基本上大陸內地所販售的紫砂壺十之八九都是擋胚製品,而擋胚這成型工藝事實上也是宜興紫砂壺的著名工藝之一,早擁有悠久的歷史矣...(古籍即記載:供春斷木為模,以範壺形!...若依此推斷的話,可能歷史還遠比“全手工打身筒”還久呢?);故就老朽的想法,有些品種是全手工做不起來時,就需用到它,而...,記得老朽曾說過:最重要的結論是〝不管用甚麼方式成型,壺美不美才是重點!〞
若用全手工打身筒而壺做得歪七扭八,則不佳!
若擋胚成型做得比全手工佳時,豈不是美事一樁呢?(擋胚也要打身筒喔,基本上約有80%~85%的手工成份。)
只是一般人容易把擋胚視做商品壺,這話也沒錯,因為商品壺絕大多數都是擋胚製品,但...,名家從頭到尾作品都是全手工製成者,可能只剩方小龍一人了!(但這也直接地局限了造型上的大變化)
甚至顧景舟、蔣蓉大師等...,也有許多擋胚製品是大有名氣的國寶級紫砂壺喔!
就因消費者往往對成型工藝認知的不足,而對擋胚製品棄之如敝屣,故陶人們就會製造假全手工茶壺,以利銷售。」
許多形式較為多變的壺體、或筋紋器,多以擋胚規範之,擋坯與否與收藏價值也無關連,故建議會員們毋須膠著於此點上,畢竟壺美不美,才是藏家們心中最重要的吧!
濰廷轉載之觀點又讓我耳目一新!
查了一下網路上的說法:
手工壺
手工壺是由打坯而成,所以在身筒內有很密集的指紋(如果是粗顆粒的茶壺會較難看出指紋,需仔細查看),還有身筒外觀左右邊的弧度會有一點落差,同款式的茶壺形狀、大小會有一點落差。
擋坯壺
擋坯壺是用模型壓坏做支撐,壓模時需利用轉台旋轉,才能順利完成擋坏,所以壺內會有粗條狀的旋轉痕跡,身筒外觀左右邊比較均勻對稱。
以上看來,拍片和擋坯的差別在於成形時泥片的受力方向是由外向內(拍片)及由內向外(擋坯),其它的部份、工序幾近無差別,簡直無法從目視來判定全手工或擋坯!
也就是說…端看個人對擋坯的認同度到什麼程度了!似乎也沒啥標準!
據濰廷所知,
1.擋坯壺與全手工相同,一樣是"必須經過打身筒的步驟"手工成形
2.身筒成型後,擋胚作品必須套上石膏模具規範,放置於轉台上,右手於身筒內壁推揉,左手一邊"人工旋轉身筒"以便右手操作,此操作與手拉坯完全不同,並不會留下旋轉痕跡。(此步驟就稱為擋胚)
3.無論是全手工或擋胚作品,均會以竹片修整壺內壁,故"全手工作品於壺內的指紋痕跡未必會留下"。
4.擋胚是為了規範壺型,使之具有較好的均一性,每一件作品都會有一定水準,全手工作品間的各方面的落差會較擋胚為大。
5.擋胚作品,比全手工作品還多了一道"擋胚"的工續,其餘均相同,相較於全手工,擋胚工續反而更為繁複,且製壺速度也會較慢。
6.至於各種以外觀判定擋胚或全手工之方法,既有規則便可能仿造,故難以判定。
7.擋胚作品的形體多變性較為豐富,全手工作品形體變化相對較易受限。
8.擋胚與全手工無分孰優孰劣,亦無關乎典藏價值。惟工藝之美感為不變原則,若堅持膠著於此點,將錯失許多美壺啊...
引用 1108 留言:
>其實不管是檔胚或全手工,道理就同木工一樣,木工師傅要做流線型櫥櫃時,也是需要先打樣板,再依樣板造出型狀,而樣版還是需要師傅才打得出來,樣板跟樣品不一樣,樣板是打一個形狀並非全品,然而通常一個造型櫥櫃從打版到完成,都是同一師傅造出來,全部一手包辦,製壺也是相同道理,若論其究竟應該也是屬於全手工,其實只要是同一位工藝師所承造的,只要是好壺又何須在乎是如何做法.
引「擋坯壺與全手工相同,一樣是"必須經過打身筒的步驟"手工成形」
但有一點我想不通…
既然都已經手工拍片打好身筒,為何還需要模具去擋那一下?!
另外,坊間也有接片之後沒拍打就套上模具直接按壓,一樣成了身筒,
這種也是擋坯,這實在令人擔心!
難道除了「打身筒」、「鑲身筒」之後,「擋坯成形」亦將成為第三種身筒成形的工法?!
呵!呵!...1108兄真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記得之前老麻瓜曾經說過,打身筒與擋胚兩者的意義,亦幾乎與1108兄所述雷同,茲約略說明如下:
如裁縫師傅製造西裝,先精準的依您的身材畫出精密的紙模,將紙樣墊於布上裁剪出各式布片,縫製成西裝,這就如擋胚的成型方式,宜興人慣謂之“手工壺”。
另一種方式就是先量好您的身材,然後拿剪刀直接於布上頭憑印象與直覺”剪出布料再製成西裝”,這就是玩家們慣稱的“全手工”。
兩者之優劣可想而知,前者精準穩定,後者見招拆招,製成精品的比率不會太高,優點是賣點的噱頭,與製程的簡化及迅速...。
可笑的是...,當全手工這噱頭被擴大渲染之後,幾乎無論如何製程的壺都被販壺者冠以全手工!(所謂有錢賺即可,管它的優劣長短)
嘿!嘿!...一時間,讓許多巷仔外的人們,直覺的以為好像只要不是全手工的壺,就如同廢物一般!
殊不知前一廠的所有大大小小名家作品,幾乎98%以上都是“手工檔胚壺”(如之前老麻瓜所述,這招製壺方式乃明季的前輩高手所遺之最古老絕技,發明這招式為的是造好壺,並非是偷工用的),而一再標出歷史天價及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的紫砂名壺,老麻瓜想不出有哪一件不是宜興人慣謂之“手工壺”?
簡化的說“擋胚”二字,確實容易讓人聯想與誤解,這樣好了,從今以後大伙們就將特藝品的擋胚造壺法,同樣依宜興人慣稱:“手工壺”。
而完全印象派的造壺法稱之:“全手工壺”。
至於如鼠叔老弟所言之商品壺式之擋胚,稱之為“模造擋胚壺”。
這樣您以後就不用擔心矣...。
註a:平均而言,全手工壺二天可造一件,手工壺平均一週僅可造出1~2件,而“模造擋胚壺”的快手,老麻瓜見過一天可造出85件以上者,所以是全然不同的領域與境界,鼠叔老弟何須混淆。
註b:只有打身筒,並無法打出作家們想要的精準度與完美的線條與過渡,所以所謂的全手工壺,就會先製造一大票規範壺型的竹則(做為線條過渡的準則),然後於打好身筒後,在壺身筒的外頭修而刮之,規範出壺型,如果說模具,那這些竹則算不算模具?這樣還算不算全手工呢?大伙們不妨思考一下...,還值不值奉全手工壺如神物?
就因為全手工壺需製造大小不一的許多竹則為規範工具,以修刮出壺身的線條及過渡,所以不要以為全手工壺作家就會造的少,相反的,因為這些竹則製造耗時琢磨時間甚巨(要用木工工具慢慢琢磨成竹則),所以可開始造壺後,理論上應不會善罷干休,反正工已忙在前頭,二天一把,真是不亦樂乎!
許多前輩作家們,就是靠著三、五套竹則工具,全手工三、五品種一生造到底,熟練到一天能造出3~5件,您能說它不是全手工壺嗎?全手工就是簡化工續,天生的快嘛!
註c:不要用耳朵收藏,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買就買好壺(管它有沒有多一“全”字),不要跟熱鬧買噱頭,或是追求夢幻與謊言,才是收藏好壺之正道!
嘿!嘿!...剛剛細心的將文章前後全數看完...,其中鼠叔老弟轉載自網路的紫砂鑑定八卦傳說,老麻瓜覺得還是有必要撥亂反正,畢竟理是愈辯愈明的:
網路上的說法:
手工壺
手工壺是由打坯而成,所以在身筒內有很密集的指紋(如果是粗顆粒的茶壺會較難看出指紋,需仔細查看),還有身筒外觀左右邊的弧度會有一點落差,同款式的茶壺形狀、大小會有一點落差。
擋坯壺
擋坯壺是用模型壓坏做支撐,壓模時需利用轉台旋轉,才能順利完成擋坏,所以壺內會有粗條狀的旋轉痕跡,身筒外觀左右邊比較均勻對稱。
呵!呵!...類似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您相不相信搞不好就是宜興丁蜀夢幻村裡頭住豪宅別墅,開奔馳、保時捷、甚至賓利的這批造假老兄們的網路傑作!
註:買壺真的沒那麼複雜,認定真品沒錯,大小容量品種泥料喜歡,價格有法子接受就下手,如此而已!
一鑽入牛腳尖,從此就開始被壺玩!
話說幾十年前,有一位s先生人稱賣過最多贗品壺的老前輩,老麻瓜很客觀的幫他統計了一下,應至少賺進過9位數的coco,當然的這位老兄的騙術無奇不有,可說是族繁不及備載、花招百出直如牛毛、讓人防不勝防,因三言兩語無法道盡,所以老麻瓜僅隨意輕輕的舉出一個例子供大伙們參考。
出書!...出一本如何分辨與鑑定壺真偽的工具書!
這位s先生很天才的在海峽兩岸間大聲嚷嚷,直說要揭穿贗品壺的真面目(嘻嘻,其實贗品十之八九本就都是他賣的),然後請宜興的大師們寫序寫封面、然後請作家們將所有用過的款識印章全部公開提供於此本書上,讓許多從不研究壺的內涵及神韻,卻只看印章的“對印幫”的幫眾老兄們依圖為證,先對個爽再說!
花招在哪兒,不知您看出門道沒?
這位天才型的造假高手s先生,只須將每位作家的章款數中再添個2~3個自備的作者章魚目混珠一番,從此這些自備的作者章敲出來的壺,就都是如假包換真品壺矣!
賺錢很簡單吧!
至於這本鑑定壺真偽的工具書中,又下了一招鑑定古壺的絕招(卻也是遺害萬年的毒),號稱用放大境細觀胎表中石英、雲母等礦物的銀白亮點,只要亮晶晶的一定是造假的,這些銀點若有如毛玻璃般,外表如蒙上層霜,則要您務必立時下手,先搶之而後快,蓋此壺乃開門貨,道道地地的古壺,蓋其胎表中的石英、雲母已有歲月的風化痕跡云云...。
看似對,其實卻大大的不對,石英、雲母在礦物中風化豈止千萬年,開出礦一樣亮晶晶,怎會造成壺後放個100-200年就風化到這種程度?
手法是造假高手s先生將所有的贗品古壺,浸入鹽酸之中幾個小時,洗淨後守株待兔,待自以為身懷絕世鑑定武功的“放大鏡班”的同學們一瞧見鹽酸的侵蝕痕跡就趨之若鶩、惡從膽邊生,視之如高古之珍品,奪之而後沾沾自喜...,從此古壺變仿古壺,如假包換的仿古則變成道地的開門貨古壺,所謂扭轉乾坤、偷天換日莫此為甚也!
阿彌陀佛,期盼會員老友們不要有中此毒招者才好!
S先生隨便出個兩招,就隨便換來9位數的COCO,回頭來看,這種沒頭沒腦的網路紫砂八卦能信嗎?
由老麻瓜手中造出的名家壺不計其數,售出的名家壺數量,應排名全球第二!
呵!呵!...大伙們一定很質疑,怎地老麻瓜第一次這麼含蓄謙虛來著?
那...,第一名咧?
韓洪波先生是也!
前一廠尚未關廠前的數十年間,一廠所有的名家壺與商品壺都是他一一鑑定訂價,並全權一手銷售之!..所以遙遙領先老麻瓜這區區第二名!
嘿!嘿!...管他第一、第二名,老麻瓜想要表達的是,如果我在商品壺的生胚時,要一群小朋友手伸進身筒內留下玩耍的指紋,是不是這就叫全手工壺?
依製壺燒壺的長期經驗來看,身筒偏斜或不正並不是全手工壺的專利,完全無稽之談,打身筒時身筒的厚薄不勻、陰乾時的向陽面與向陰面乾燥速度不一致,致收縮不勻稱,或入窯的方位甚至窯內水平不正等等因素,都會造成網路上所說的“落差”現象,跟全不全無絕對關係!...如果信這招,則造假者從此“落差”不已矣...。
網路八卦中所謂《壺內會有粗條狀的旋轉痕跡》,這是商品壺的正字標誌,蓋車間工人將泥丸投入鋼模中,將近似L型的玻璃纖維條壓旋轉入壺內由下而上一周,就能推擋出一把商品壺,壞就壞在這種壺的成型方式會讓行外之人以為名家的壺也是類似這麼造的,才會雞同鴨講,攪亂了一池春水...。
時間約在1996~1997年(老麻瓜對數字的記憶恰好與韓所長背道而馳,可在轉眼間全忘了數字,故若有繆誤之處祈請大伙們見諒)
中國陶藝節!...主辦單位: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
上頭一道公文下來,給時任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即一廠)•紫砂研究所所長韓洪波先生,大意是要請韓所長派出三位一廠名家,於中國陶藝節的當天當眾表演製壺工藝,韓所長立即指定一位J大俠,及一位Gxx名師,後來找來多位名家商量看誰最適當,孰知韓所長詢問的語音一落,眾名家皆不約而同的說出同一個人名:Gx!
老麻瓜註:這位Gx先生剛好與Gxx名師同姓,惟其為單名。
為何大家眾口一致的推崇這位Gx先生呢?...蓋一廠名家們皆知,這位半路殺出的所謂紫砂名家,最喜四處宣揚其造壺是完全用手製造的,連工具都不用,...也就是所謂的“噱頭十足的全手工壺啦”,當年許多玩家們對其名真是朗朗上口,收之一件可真得意非凡,但實際呢?...他根本就不會造壺!
所以說穿了,許多名家要整整這位性喜吹牛的害群之馬。
中國陶藝節當天,三位名家一字排開在博物館的大廳,J大俠及Gxx名師帥氣瀟洒的馳騁在泥凳上頭,一下子就揮舞開來,看得圍觀群眾大呼過癮,回頭過來看這位Gx先生熱汗淋漓的坐在人群中間,手忙腳亂的應接不暇細碎的泥片,拼拼湊湊簡直無所適從,擦汗抓腳胡亂一通,搞得觀眾七言八語指導建議聲亂成一團...,不久,J大俠及Gxx名師陸續完成成型工藝,擺下胚子含著笑意過來瞧熱鬧,又胡亂了好久好久,終於這位Gx先生在落湯雞般的汗水中,完成了一把歪歪斜斜看起來很古怪的生胚,也讓圍觀的群眾們終於放下了一顆懸在半空中的心,雖然過程比較艱難生疏,但畢竟是慘烈的完成了!...至於是不是如網路上所說的有“落差”,請恕老麻瓜當時無法看清楚...,蓋老麻瓜在旁邊與J大俠笑到眼裡頭都是淚水,所以模糊得很...。
各位!...這把壺是燒不起來的!(Gxx名師語驚四座的大聲說道)
接著讓人意料不到的是,一道劍影就從Gxx名師的手裡頭一閃,手起壺破,這把歪歪斜斜看起來很古怪的Gx先生的名作生胚,竟軟趴趴的讓Gxx名師用“旁皮刀”給剖了開來!
在一陣錯愕之中,Gxx名師手指著已剖成兩半的身筒之橫剖面,胎壁之厚薄度僅可以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路無三里平來形容之,您們瞧,連壺的厚薄都無法掌控,是瑕疵劣工,無法燒成,所以根本不能算是壺!
現場圍觀群眾都上了重要的一課,鼓掌大呼過癮收場!
大聲嚷嚷的全手工,真的沒那麼神!
咳!咳!...天寒地凍,大伙們可要好好保重身體。
話說約一個月前,老麻瓜心頭總是壓著一塊大石般,感覺快喘不出氣來,到醫院斷層掃瞄,報告一出來,心臟科醫師立即要老麻瓜做心導管手術,老麻瓜堅持不肯,蓋韓所長他們一票人剛要過來台灣,老麻瓜等招待完後才能放心的醫療,所以醫生只好先開了阿斯匹靈讓老麻瓜先撐著。
現在已有三根心血管支架,撐著老麻瓜的一口氣,呵!呵!...老麻瓜之前總說“有錢真好”,現在卻直想說“有支架真好”!
嘿!嘿!...昔年老麻瓜憑著天生的酒膽,一天總常是四餐鴻門宴,一大早5點多就在一廠餐廳拼白酒,上午11點再拼個三五桌,下午5點再拼上3-5桌,拼完晚宴酒,再拼到午夜的karaoke酒,第二天一早,再拼!(老麻瓜所說的酒膽,是只有老麻瓜一個人獨拼三五桌,一輪敬過來,老麻瓜再一輪的敬過去,一宴下來總是輪得沒完沒了,要隨意就隨意,要乾就乾,誰怕誰?)
終於闖出鴻門宴,殺出一條自己“嚴選”的紫砂路,卻也在心臟旁留下了三根支架的戰績!
呵!呵!...醫生說還好長期大量的喝茶,否則說不定老麻瓜已無法與大伙們聊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