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別館
目前位置: 會員別館超級.嫩石黃心
本單元為會員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牛人郭 2010/02/19-13:09:14

農曆年前有緣.至真壺收到嫩石黃心壺一只.硬操了幾天.沒數幾泡.只算出短短幾天竟泡掉了1000克以上茶葉
今天總算清靜些[我的客人都上班了]
對這超級.嫩石黃心下個使用報告..初用時口感強勁卻無甚茶味.香也少.
就這麼的香少.味淡.有些覺得普通時 邊看電腦邊喝..一泡茶喝完過30分鐘左右後居然覺得口腔還有茶味.尾餘韻特長持久..應以香甘搏舌久久不退形容
.數日後的今天細心再試...發現只須比平時更少的置茶量就可連沖數回.
比之前買的任何泥料都還耐泡.也多出很多沖.口感濃郁又溫和馨香甜潤
飲後口齒留香.最後浸至完成冷再喝.居然幾乎無苦或澀物質
如用其他朱泥系都還會浸出茶中苦澀成份..
這嫩石黃心有著朱泥系的逼茶性又不把茶摧到殘.
難怪能成為地球上最珍貴的泥料

回覆1: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牛人郭 2010/03/13-10:40:52

紫碧大黃袍和紫碧嫩石黃心

回覆2: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牛人郭 2010/03/13-10:41:42

紫碧大黃袍和紫碧嫩石黃心

紫碧大黃袍和紫碧嫩石黃心

回覆3: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2010/03/13-18:42:35

真壶名泥的难缠性,在同款式不同的泥料上最是能见分晓,原本有几个观念上的误区,以为收缩率越大越难烧成,又或者壶身、壶把是按同一比例收缩,直到见到了双马后。。。
大皇袍的难缠应该算得上是鬼见愁,韩所长的功力以及极致的明针功夫应该是有口皆碑的,但皇袍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明针和扭曲率的搏斗过程,最夸张的是事前要根据不同泥料先估计把,嘴,身的收缩率情况,而不是生胚都按一定比例制作就能烧出良品,一但估计错误就会出现比例不协调的状况。
常常在想,如果古往今来所有够分量的大师做的都是这类名泥,不知道能名垂青史的还有几人?

回覆4: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2010/03/13-18:44:03

今天奇了,居然用簡體字也不會出錯?

回覆5: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2010/03/13-19:57:42

當壺蓋線條想要拋出一條恰當而美妙的曲線時...。
《圖片為:古農真壺稀世名泥壺系列•小雙線虛扁壺j~湛紅朱泥》

引用 漂洋過海來看壺 留言:
>真壶名泥的难缠性,在同款式不同的泥料上最是能见分晓,原本有几个观念上的误区,以为收缩率越大越难烧成,又或者壶身、壶把是按同一比例收缩,直到见到了双马后。。。

>大皇袍的难缠应该算得上是鬼见愁,韩所长的功力以及极致的明针功夫应该是有口皆碑的,但皇袍身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明针和扭曲率的搏斗过程,最夸张的是事前要根据不同泥料先估计把,嘴,身的收缩率情况,而不是生胚都按一定比例制作就能烧出良品,一但估计错误就会出现比例不协调的状况。

>常常在想,如果古往今来所有够分量的大师做的都是这类名泥,不知道能名垂青史的还有几人?

>


呵!呵!...漂洋兄上面的推論就是“行話”了,果然是賞壺無數的“玩壺高手”呀!

沒錯,為了要達到一定的工作水平(成品效果),所以在製作純朱泥壺時,一定要預設收縮後的“線條及曲線的變化...,例如:當壺蓋線條想要拋出一條恰當而美妙的曲線時(燒成後線條不能太緩,也不能太曲),所以古陶研究所的作家們會視此泥料的“可能收縮情況”,來做出比燒成後要達到的曲線曲度更高些,以便泥料能於燒成後“收縮並拉平些”至想要達到的美麗弧度;同時也要顧及壺鈕的重量,也可能會將壺蓋的弧度於收縮後壓陷,使壺蓋的中心點附近(壺鈕座接合處附近)產生下陷的窘狀,所以在拍打壺蓋泥片時,一定要控制愈接近壺鈕處泥片須更厚實些(以提高支撐力),愈接近蓋沿處的泥片,也要厚實些,以免收縮後,壺鈕及整個蓋面的重量會將壺蓋收縮成“M”型的情況,如此簡略說明只單指壺蓋掌握的部份要訣。(身筒及壺嘴、壺把的“預留收縮空間”之注意事項,更是族繁不及備載矣...)

老麻瓜並嚴格(龜毛)要求,古農真壺的作家,一定要在製作同一個品種時,須視每一“單一打出的身筒”之厚薄及形狀差異,來個別修正潤飾壺嘴、壺把、及壺蓋的線線與過渡曲度,以達到件件勻稱的目的,...嘿!嘿!...,這麼一來,老麻瓜手下的作家們,必定就得件件思量“預留收縮空間”的無數可能變化,以達到某位“AB型、處女座”人類的基本要求矣...。

註a:古陶研究所作品燒成率之低,除了與純朱泥系有莫大關聯之外,老麻瓜的唯美龜毛習性,肯定也可得到不少作家們的選票才是...,嘿!嘿!

註b:純朱泥壺剛製好時的生胚之線條曲線,必定與燒成收縮後的結果不同,若是生胚時線條曲線無懈可擊時,則此壺入窯燒成收縮後,結果肯定不妙...,反之,若預留許多收縮空間時,生胚時的線條曲線看起來則會怪怪的,但燒成收縮後,就較有可能成為好壺一件囉!

回覆6: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牛人郭 2010/03/13-21:00:51

早雪滴翠的變化

買來時原是淺綠色.泡了約3至4百次後變成深墨綠色.還出現許多淺色小顆粒

回覆7: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牛人郭 2010/03/13-21:10:25

紫石朱泥

平時摸壺身較涼.比一般泥料低溫.溫壺後熱到無法捉壺身
特殊的口感.強而烈.剛猛無比.葉子稍薄的低山茶一泡就爛.苦澀盡出
如泡葉子較厚的高山茶或冬片.茶湯的稠膏脂滑厚黏.體內茶蟲皆要粉身碎骨瓦解無形.過癮舒暢

回覆8: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2010/03/13-22:29:54

考慮無數變數之後的燒成体,想想頭都大~恩,餘董該給每個作家都配台“Blue Gene/L”計算機了

郭兄“養”功了得!
這兩張圖片更是妙不可言!

受不了了,快變天饞五祖了,趕緊找把紫石朱解饞去~~~

回覆9: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牛人郭 2010/03/13-23:43:04

老麥糠只泡不到10次

通常小弟泡茶不在壺上淋茶湯.只淋開水.每次泡完不到24小時一定掏出茶捨並自水龍頭清洗.大都用海棉或軟質物洗滌.如有嚴重茶垢不得以時才用高科技海棉輕刷.而且懶.所以極少用茶巾擦壺.所以外表養成較慢.但因沖泡次數多所以開壺了外表也是變化少.

回覆10: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漂洋過海來看壺 2010/03/14-19:00:19

壺禪一味

郭兄深蘊養壺真諦!
小弟最近很“古力”地在研究茶壺的“包漿”。
這個詞源於古董中的“地子”,也稱其為“皮殼”, 是對古銅器的一種稱謂,
分為“生坑”和“熟坑”。“生坑”指出土的未經裸露及沾上人氣的一種自然形成的表面;
“熟坑”指經過大環境及人為婆娑的一種結果!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曰:壺入用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如手可鑒,此為書房雅供。
若膩滓斑斕,油光爍爍,是曰和尚光,最為賤相。每見好事家,藏列頗多名制,而愛護垢染,舒袖摩挲,惟恐拭去,
曰:吾以寶其舊色爾。不知西子蒙不潔,堪充下陳否耶,以注真茶,是藐姑射山之神人,安置煙瘴地面矣,豈不舛哉。
小弟先前總以為常常用茶湯澆淋茶壺,讓其吃進茶色,再勤加擦拭,日久自然包漿。
自從進入真壺“藏經閣”後,這個觀念卻慢慢在變,改用內養。
首先茶漬形成的“皮殼”會堵塞紫砂的雙氣孔,影響茶湯的水準,
另外應該是茶油通透而不是茶垢通透才是,
當茶油自壺內滲透至壺表後,經過細心的擦拭與壺表肌理緊密結合形成一種亞光的共生狀態,其包漿已經深深烙印在紫砂物質內.融為一體。
這點從有些古壺洗刷乾淨後,開水沖個一兩遍,包漿又立馬浮現可以得知。
對紫砂而言,想要溫潤如玉,如古金鐵,首先明針工到位,砂沉漿現,
其次是火功到位,壺體充份燒結,摸著表面光滑、看著粒子感強;
只有這些基礎打好之後,再經過歲月的洗滌,才會有珠粒隱隱、神光內斂的紫玉金砂。
前些日子看到一把送朋友的壺已經包漿浮現,而且時日甚短,追問緣由,
原來他不懂什麼養壺,唯生性潔癖,每天都要把茶壺用西瓜布很認真地刷洗乾淨。
遂。。。恍然大悟,一味追求把茶壺養得光亮終會走入“和尚光”的誤區。
這種“垢殼”並不是真正的“包漿”,
只有當你把養壺的目的調整為“不髒、不亮、不油、不光”時,它就會在不經意間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回覆11:超級.嫩石黃心
發言人:牛人郭 2010/03/14-19:37:31

飄洋說的好...
另外
小弟是認為.污垢.茶垢.都是垢.垢就是髒污的不潔物質.
第一沖不喝的人大多是認為不潔.所以要洗茶.
既然是不乾淨的髒茶湯為何要淋在茶壺上而污染壺身.對養壺來說是完全相反的做法
而一把壺經年累月淋上不同山頭或不同種類的茶.導致壺裡壺外層層疊疊不同香氣不同滋味的茶山污垢.
終有一天泡到臺灣最優質的大禹嶺茶或珍貴的岩茶或稀有古董普洱
這時茶山污垢多少溶出一些.而影響了這些難得的好茶
使得好茶失去原有的品質.泡不出真味.浪費了好茶.也失去養壺的樂趣.成果

養壺就如飄洋兄說的
只有當你把養壺的目的調整為“不髒、不亮、不油、不光”時,它就會在不經意間煥發出生命的光彩!

沒錯.壺的好.在於泡茶得到的好滋味..
茶壺養的..亮或潤.絕對不會比茶湯品質重要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