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會員大約10年了,第一次推問,先向真壺大小員工及眾先進請安問好....一直有個疑問煩請識者示釋,就是大陸推行簡體字已數十年,為何壺上的落款及雕飾卻幾乎都是繁體字?又一般大陸人民所有的私章應該刻的是簡體字吧?
呵!呵!...老麻瓜先在眾多大陸地區真壺會員們的面前獻醜一番...。
據老麻瓜長期觀察的結果,大陸地區的人們舉凡日常事務使用習慣上,會利用簡體方便迅速的優點;...而在較大型、正式的事務上頭,為展現文化的素質與大器,所以大多數仍會使用形式較為優美、及傳統的繁體字來展現。
因紫砂壺是文化傳承的作品,故...壺上的書畫裝飾,或印款的使用上,絕大多數的作家仍會選擇使用繁體字以呈現出悠久文化的傳承意義。
許多年前,老麻瓜曾於四川看過簡體字的書法作品,看起來就是不搭味,總缺了一股文化與歷史的厚度;所以老麻瓜猜測,以大陸地區人民對中文的高涵養程度,應該印章會以繁體居多吧?
註:若有謬斷,請大陸會員們不吝釋疑。
為麻瓜大人補充一小點。。。。。。
印章的文字
也就是印文
用的是小篆字體
偶爾可能還有人用金文
所以
還沒來得及簡體化。。。。。
呵!呵!...謝謝雨農老友釋疑...。
老麻瓜近20年來看過無數大陸的“人名章”,也請過許多前一廠或高手鐫刻老師們刻過不少印章,但慚愧的是...竟都是製壺老師們製壺專用的印章(幾乎都是陰款),所以總認為使用繁體是理所當然的,從沒想過大陸一般人印章該用簡體或繁體,也從沒注意過“非紫砂人”的印章怎麼個刻法,謝謝雨農兄的解惑。
呵!呵!...san小姐猜測已八九不離十矣...。
一般常見的壺身(或瓶身、器身等...),以陽文半浮雕裝飾者,十之八九都是印模貼製的,沒錯!
看門道是...:細觀字與字間的“間隔空白處”,胎表的光亮淨潔度是否與胎表的其他大塊面留白處(即沒貼字或畫的留白塊面部份,如蓋面、嘴、把、壺底等處),是否光亮一致,若是字與字間的“間隔空白處”較疏鬆不亮時,則此品必屬“印模貼製”無疑(市面上99%以上都是此種製作法),反之,若兩者的空白處都是一樣的亮潔時,則此品的字與畫才會是“手工堆泥的製品”。
所以...,我們可常見器體以“陽文半浮雕裝飾者”多半是方貨居多(如您所附的圖樣),蓋...當製陶人以石膏模印製好有陽文的陶片後,切割出恰當的大小,即可以鑲身筒片接成壺身,壺身鑲好後,只能用“明針光”大塊面無字或畫的部份,至於字與字間的小縫隙根本上是無法光明針的,所以會出現這字與字間的縫隙,會有沒光過明針的疏鬆胎表現象。
而...,若是手工堆泥或畫時(如圖示:之前古農真壺所發表的堆泥朱泥蓋杯),則是身筒打好,並光好明針完成後,再堆上字或堆上畫,所以整個胎表的光潤都是一致的,這才是有工藝價值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