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紅袍系列不斷推陳出新的現在
再回頭來談我的大紅袍體驗,其實算是老調了
只是因緣際會,小弟竟然直到加入真壺的第九個年頭,才擁有第一把一代大紅袍壺
心中的感觸自然是深刻了不少
幸運的是,這把想了好久的壺竟然還是顧老的,真是夫復何求
想起來第一次收到大紅袍泥料,是早期的大紅袍全漿茶海
之後又很幸運的收到二代大紅袍茶碗
之後隨著二代大紅袍回練失敗,這也就成了絕響
一直未能買上壺的原因,不用說是因為經費的關係
曾經在岩心老朱泥問世的時候,也抱持著求精不求齊的心情收了一把
原本心想就這樣放下大紅袍的夢,反正原礦是同源的
但是後來心態漸漸變了,不再專注於追求最頂尖的滋味
更想去體會看看別人口中曾經敘述過的感受
因此還是想著有機會要收一把大紅袍
只是一直因為各種原因而錯過
(中途也很幸運的收到了灑金大紅袍與三代嫣紅)
這次終於得以圓成夢想,還得感謝會員朋友的割愛
這壺在您的手中養到茶香四溢,即使用高科技泡棉洗過仍然不退
想必是受到了十足的照顧
因為自己的怪習慣,拿到壺後總是要重新養過
所以三足乳鼎壺至今只泡了兩壺茶,還沒有明顯的油光
這把壺的到來,算是補足了我的大紅袍拼圖
以黃石黃岩心地帶所練製的泥料而言
幾年努力下來總算擁有了一二代大紅袍、岩心老朱泥與灑金大紅袍
兩年前原本沒有什麼紅色系的朱泥
算一算現在竟有六把之多(加岩心老朱泥)
過程中真是要感謝很多會員的割愛與指點
如今一直很想做的一件事情終於可以開始進行了
那就是把真壺前後的幾件大紅袍關係作簡單的比較一下
因為全部都是我的心頭寶,所以不想分高下優劣
只就外觀與泡茶表現來談一談我的感受
當我把這兩件同屬大紅袍的作品放在一起時
很有趣的是全漿小茶海比大紅袍壺還來得紅一些
不是因為燈光的關係,因為左右對調後拍照,仍是一樣的結果
壺的真贗不需懷疑,有真壺證書,泥料、工手、章款我也與手邊的顧老小漢方壺對過了
這麼多年來幾乎只用真壺作品泡茶,對泥料的感覺我還是有一點自信的
茶碗擺成這個樣子,是為了讓比較大的平面顯露出來,不至於有光影的影響
似乎也是茶碗比較偏紅一些,三足乳鼎壺帶有一點橙桔色的光澤
(這光澤在茶碗與茶海中也能找到,但比較起來,較不明顯)
二代大紅袍茶碗與一代大紅袍全漿小茶海泥質都非常細,不知是否有影響
慚愧了,右邊的韓所長灑金大紅袍恆月印風壺收了一年,到今天才拍照
由於灑金大紅袍是以二代大紅袍為底,加上此壺燒到了火頭
所以明顯比左邊的一代大紅袍紅一些(這還是刷洗過沒泡過茶呢)
說來好玩,先前在網路上引起"灑金大紅袍泡出鹹味"討論的就是這把壺
當時也引起很多人對於"未回練一代大紅袍"的推崇與懷念
左邊的三足乳鼎壺,回練與否不敢斷言
(壺齡約7-8年,據說為未回練,但僅看照片,顆粒感似乎比未回練端方壺明顯一點,當然,泡養後顆粒浮現,也可能有影響)
但這兩把壺的泡茶表現,我想很多朋友可能都很想知道,我也很好奇
等之後掌握得確切些,我會慢慢把我的感受寫出來,作為"驗證"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都感到有些奇怪
何以一代大紅袍怎麼比都比不上別人紅呢?它的橙桔色光澤從何而來?
好家在小弟有岩心老朱泥,一併拉出來拍照後,大家可能就知道原因了
余先生以前在描述大紅袍原礦的時候,曾經說到它是用黃石黃岩心部分練成
而且夾雜了一些共生的大皇袍原礦,而之後練製泥料的時候,顯然越來越少夾雜的情況出現
(從蜜松碧vs嫩蜜松碧.歷代大皇袍都可見一斑)
所以我猜測(猜錯的話請各位先進指正),這把顧老的大紅袍,之所以會比較不紅,有兩種可能
一是這橙桔色的光澤,可能是來自於當時練製時,將部分外層的岩心老朱泥一併練進去了
二是顧老當時所使用的窯燒方式較為不同,窯爐氣氛影響了壺的色澤
(會有此推測,是因為當時大紅袍擂台賽時,曾有類似的討論)
當然,無論是前者或後者,也許都是造成有些人特別喜歡一代大紅袍的原因吧
辛苦了,各位朋友們
看到這裡眼睛也累了吧
接下來,就是泡茶表現了
明年再談,大家新年快樂!!!
419兄,新春愉快!顧氏大紅袍、韓氏灑金,好東西啊!近一年來除上真壺大觀園賞圖外,也注意二手網拍之真壺產品,可是極品難覓芳蹤,能得此二壺,很難得了!
顧老這把三足乳鼎應非晚期作品,由照片看,顆粒感明顯,會不會是明針的手法呢?
不知道上一次試壺已經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這一兩年喝茶喝得很隨意,也不太去分辨細微的不同
壺用得順手安心,也就不太去想其他的事情了
這回試壺,主要是為了"驗證"一些心裡面的想法
所以比較謹慎,盡量都用較長的時間接連使用兩把壺
以便在記憶最清楚的時候比較出差異之處
其實第一回比較我就有了想法,但為了避免失誤,還是多試了幾回
先說說這回試壺的條件
用水都是最簡單的自來水,也沒有特別濾過
候湯的是一把日本南部鐵器生鐵壺,只用了幾年,不是老件
火源全部用龍眼炭,所以就一直讓水沸著,顧不上水老不老了
茶有兩種,起初用杜春明師傅的重發酵鐵觀音夏茶,後來改用紫金園的大寒烏龍(阿里山冬片)
溫壺方式都是一樣的,先燒好一壺水,放入熱水壺準備,再燒一壺水準備泡茶,等第二壺水沸之後,用熱水壺裡的水溫壺至最高溫,倒掉,開始泡茶
恆月印風與三足乳鼎這兩把壺的表現相似性很高,我著重差異點來說
恆月印風壺泡出來的茶,的確有較明顯的微鹹味
但這微鹹味在使用三足乳鼎壺沖泡時也同樣可以發現,只是出現的時機點不同
恆月印風壺是從第一泡一入喉開始就有了,口鼻間的氣息也十分明顯
但三足乳鼎壺第一泡初入喉則較為平順,微鹹的氣息在茶入喉後才漸漸明朗起來
之後口鼻間的氣息先會轉為甘甜,才緩慢散去
這種微鹹味通常在前兩泡最明顯,約至3-5泡時,會轉為剛才說的較甘甜的茶味
此時整個香味的轉變不如前兩泡豐富,但更為紮實,約維持至第六泡後走下坡
兩款茶都沒有明顯的焙火,茶質也都十分厚足
整體而言,我覺得三足乳鼎壺將茶的層次感呈現得相當完整
而恆月印風壺的特點在於將香氣與茶味集中,入口時可以予人相當驚豔的感受
雖然我認為恆月印風對茶的表現似乎較為敏銳一些(意指各種味覺感受都類似,但它的反應比較快)
但這也有可能是火頭壺使然,因此在敘述時我避免使用泥料名稱,而用壺名
希望這樣的試驗可以作為各位朋友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