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 黄健亮
日本的家电是有名的,
义大利的皮件是有名的,
德国的造车工艺是有名的,
中国的宜兴紫砂壶也是有名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必然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品牌所共同努力经营的成果。你我所熟悉的紫砂陶艺也是如此,它特殊的署款文化,造就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个人品牌,这些品牌在八○年代以前,受疪于「中国宜兴」大品牌;八○年代以后则滋养于「紫砂一厂」黄金招牌的沃土;九○年代中期起,由于大环境的变迁,黄金招牌日渐解构、涣散,终而形成今日以「小作坊」形式存在的个人品牌时代。
于是乎,如何经营个人品牌?成了日后宜兴陶手们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紫砂陶艺文化可说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中,「人文」色彩仅次于书画艺术的一个品项。几乎每一件紫砂壶都有一组款识,不但标示出它出自何人手底,更代表著某一位特定的陶人或文人,在这块泥土上所作的努力及参与。这种特殊的署款文化,使得紫砂陶艺有别于玉器、铜器、瓷器等仅以形制、材质决定一切的「唯物观」。
在紫砂世界里,一个款识代表一个陶人、一个品牌、一种风格,更代表著一种水平、一种责任。这种准确而特定的「隶属感」,让我们从器物本身形而下的玩赏品鉴,升华至形而上的「人文」精神投射。
透过这种「指名道姓」的署款文化,也让我们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得以透过文献、传器,梗概知悉这些陶艺先辈们的制器风格与点滴佚事。就这样,我们知道四百年前的时大彬是紫砂界第一个以茶壶进行「关说」的陶人(《先进录》:时子之入学,以一罐得也);我们也知道第一个将学生作品拿来署上自己款识的人,一样是时大彬(《阳羡茗壶系》:李大瓶,时大名);我们更知道,在成名后耽于逸乐,不务本业,靠著弟子们的「代工壶」谋利,终至技艺日衰的陶人不只是当代部分名手如此,事实上在明代的陈信卿便已立此殷鉴了!当然,我们也从文献中了解到,为紫砂艺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只是当代的高海庚,早在明代的陈仲美便是「心思殚竭,以夭天年」!
令我辈感慨系之的是,人性与紫砂的互动数百年来仍未改变,人性的善与恶反而更强烈地左右了紫砂的发展路线。近几年来,透过往返两岸的朋友,传回了多少成名陶人「晚节不保」的放浪、近利、脱序行为,这些现象在宜兴当地或许已是公开的秘密,然而听在台湾爱壶人的耳中,无疑是一种幻灭与打击!别小看一介砂壶,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陶人辛苦半生所经营起的个人品牌,是禁不起攸攸众口的负面传播的。尤其是在个人品牌已成为未来紫砂的行销主流下,再不知爱惜羽毛,难免要遭到市场唾弃。
在前几年「紫砂的仲夏」里,我们看尽了隐藏在狂热之后的贪婪与丑态;于今,在「紫砂的酷寒」笼罩下,我们可千万不能再失去反省的能力呵!有人说:「茶冷了,才尝得出优劣」,验诸紫砂,何尝不然!
在紫砂个人品牌来临的此刻,我们谨以一位资深业者的警语与紫砂艺友们共同惕励「我们经营、收藏茶壶的人若真的对紫砂灰心了,大不了走人;可是宜兴工艺师们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从事紫砂的,他们再不珍惜,谁救得了他们?」忠言逆耳,但愿两岸爱壶人共勉之。
>日本的家电是有名的,
日本制的家电又精巧又好,因为他们各厂商良性的竞争,不互相攻击!
>义大利的皮件是有名的,
义大利精品充满了美感且带动了流行波潮,因为他们每家厂商都有强烈的个性,谁也无法攻击谁!
>德国的造车工艺是有名的,
日耳曼民族的自我优越感趋使他们尽全力往更好的方向前进,哪有啥力量来攻击别人!
>中国的宜兴紫砂壶也是有名的。
可惜这文化古国的陶艺文化,很多人只一味的模仿别人,模仿不来就大力的攻击…,诸多的创意、新发现、优越感就这样被耗掉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文以载道,亦可灭道!
共励之!共勉之!
此篇纵然黄先生苦口婆心、教诲谆谆,
但吾人仍不免对其中某些容易误导观念的说法,感到忧心。
其一,引言
以日本的家电、义大利的皮件及德国的造车工艺对比中国紫砂陶艺,
有错误类比的嫌疑。
家电及造车非常侧重功能性,因此以日本人及德国人的严谨
(还有其他许多社会价值因素),
才使得这些品牌在各国中脱颖而出。
紫砂壶的功能相当清晰而简单,主要视其工艺技术及美学境界,
在所谓"名牌"的整体背景上有显著的不同。
另外,前三者均以厂商品牌著称,每项商品都包含了多数人的心血,
即使皮件有以设计师为名者,但是也是多数人的结晶。
紫砂陶艺虽也并非一人所能独力完成(如设计图或烧窑),
但主要的产品创作却大都在一人手中。
以个人工艺创作与厂商品牌相提并论,将导致后续论述走上歧途。
其二,署款
黄先生说:
"在紫砂世界里,一个款识代表一个陶人、一个品牌、一种风格,更代表著一种水平、一种责任。这种准确而特定的「隶属感」,让我们从器物本身形而下的玩赏品鉴,升华至形而上的「人文」精神投射。"
在下则认为:
署款(是否应加上"文化"二字?)表明的是:
在工艺与艺术之间,向艺术靠拢的意涵,
也就暗示著比起玉器、铜器、瓷器,
紫砂陶艺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以表达个人的艺术特质,
就其创作环境、材质取得及型制模式,
比起上述几项也较有个人创作的优势,
因此,署款应是自然衍生的现象而非个人品牌的标签。
今天壶界的乱象正是来自"人文的投射"或说"人名的投射",
如果当欣赏一幅书法或绘画时,先看的是印章及署名,
然后在心中先形成价值观,才评断书画的艺术性时,
那已经脱离艺术欣赏很远了,欣赏紫砂陶艺也是如此。
如果赏壶不能走向纯正的艺术之路,而流连于所谓"制器风格与点滴佚事"中,
要知道茶壶做得好不好骗不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
但风格与佚事多写几篇文章就活灵活现了。
有名气陶人没有资格称作品牌,因为在艺术产制的过程并没有品管,
因此,同样一位工艺师的同一项作品将随其心情及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有哪一位有远见的大老板旗下有多位工艺师,(没有影射喔)
且愿意将茶壶署款以厂牌名称而非作者,严格规范其产品的品质,
才有可能出现紫砂品牌。宜兴一厂曾经有这样的味道吗?这就要问问余老。
宜兴的暴发户陶人都要感谢台湾金主的大力栽培,
搭不上人性的恶,其他国家也有陶艺,日本也有朱泥名牌壶,
人家怎地没有发展成如此这般?
炒作之后的堕落是必然的,但谁是始作俑者?
供给与需求是一体两面,有什么样的买方就有什么样的卖方,
我宁愿选择做一个自省的赏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