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别馆
本单元为会员自由讨论区,文责及取用图片之来源概由文者自负,图文内容并不代表真壶立场。
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isco 2020/04/18-20:01:08

一入真壶买的凌老师的湛红朱泥

余老板你好:
刚开始买来时都没发现有纵向纹路,经泡茶一段时间后,纵向纹路越来越明显,从一开始发现的两条,到现在的整圈桶身都是纵向纹,摸起来也有些微起伏(一开始的时候是摸不出纹路),分享给ptt茶版的网友看,有人说茶壶内裂,可是这茶壶内部没裂痕呀⋯⋯。真的满奇怪的,请问这是我眼花错觉还是什么原因呢?

回覆1: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0275~Hsin 2020/04/18-21:29:28

觉得看起来像收缩纹,如果裂掉应该不会内外都没有裂痕,也不会那么多条平行排列,而且裂掉应该在壶颈或壶底,不会身筒上突然冒出一条条裂痕吧@@
不过照片不是很清楚,我也是用猜的,同盼余董解答。

回覆2: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isco 2020/04/18-21:51:22

打闪光灯后的图片

打闪光灯后,就比较明显。

回覆3: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2020/04/19-01:20:00

纯粹「浆多砂少」朱泥,经阴乾及烧成火头收缩后的节皱纹,一般皆细而密,古人谓之「谷皱纹」,取其细而密的皱纹,就如同「稻谷糠表的细密纹路」! 图为: 【周伟君手制‧红枫壶j~湛红朱泥】

呵!呵!...首先恭喜isco老弟收了一把「火头朱泥壶」,所谓「无皱不朱」指的正是如此胎表特徵!

「无皱不朱」的极致,有兴趣的玩家们,请于本「会员别馆」窗口搜寻「魔焰神爪」,即有「朱泥壶」的收缩纹典范!

所以0275老行家判断真的对极了!

记得这把应是凌梅红的湛红朱泥,翻遍真壶山庄已找不著此品种,所以老麻瓜随手找了把【周伟君手制‧红枫壶j~湛红朱泥】来一张胎表特写,如节奏般的「皱纹」,代表著「纯朱泥」在手工拍打身筒成型时的次数与节奏,在「木拍子」一次次拍下身筒的霎那,造成一次次身筒的挤压,边转动身筒边拍打成型,最后光好明针润饰胎表后,虽然胎表已十分光滑,但经「阴乾」与「入窑烧成」的急遽收缩后,拍打出来的节皱纹便大方的永远固定于胎表,成为最美丽而自然的「无皱不朱」矣...。

嘿!嘿!...能形成「无皱不朱」的要素,并非只有「打身筒」就会有效果(当然呀!如果木拍子打身筒就能有节皱纹,岂不是任何一把打身筒的壶即会有节皱纹乎?),所以必须配合泥料必须「浆多砂少」,和「火头级」的超高窑温始能竟其功。

老麻瓜粗略想了一下...,朱泥的胎表皱纹,有三大种类:
1.为打身筒拍打出来的皱折纹,皱纹较粗大而明显。【请参考会员别馆内搜寻「魔焰神爪」页面里的例图】
2.为纯粹「浆多砂少」朱泥,经阴乾及烧成火头收缩后的节皱纹,一般皆细而密,古人谓之「谷皱纹」,取其细而密的皱纹,就如同「稻谷外壳上的凹凸纹路」。
3.以上二要素兼而有之...,一般的朱泥收缩,以此类居多。

回覆4: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2020/04/19-01:40:43

呵!呵!今天不卖米! 这是【稻谷的特写】

嘿!嘿!网路随便抓一张稻谷的特写,让还没见过「稻谷」的年轻同好,或各大都会玩家们,能好好比较一下古人用「谷皱纹」来描写朱泥的「节皱」特色,看是否恰如其分?

无论您的结论认为像不像...,但老麻瓜倒是觉得很温暖、很有意境,还蛮喜欢这种形容的!

补充说明之前老麻瓜曾有之贴文概要:
老麻瓜曾以同作家、同泥料、同品种、同一批次制造烧成出来的壶,取出二件来做科学的对比验证,其中一把经泡养后,在600倍显微镜探视下,发现其皱折纹与未曾泡养过的另一把壶更明显地加深,....皱纹若游丝(亦似打乱的涟漪),气孔由未曾沾水时的壶,只有少许小凹槽,及浅浅不很明显的发丝般皱纹,泡过几天后,胎表原本的小凹槽,变成及增生许多大大小小深不可测的明显黑洞,洞旁则挤满了许多更明显的发丝般皱纹,与新壶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矣!

这代表isco先生的「湛红朱泥」,确是皱纹更加密集且加深,而非您的错觉,这就是朱泥壶的生命力展现,大自然的恩赐!

注:有兴趣的玩家们,不妨在「紫砂Q&A」中搜寻『显微镜」,即可参考之前老麻瓜对于胎表皱纹泡养后变化的描述。

回覆5: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0275~HSIN 2020/04/19-13:44:52

帮余董放上魔焰神爪的照片与网址

https://www.china-pot.com.tw/Mforum_more.php?keyword=%E9%AD%94%E7%87%84&rid=1596&pages=1#18273
感谢余董解惑,顺便请教余董
依照我个人看完后的理解想法,是否可以做此解释:

打身筒时,作家以木拍子一下下拍打,但因为是手工、每一下的力道轻重一定会有所差别,加上身筒上每一个面受拍打的次数也不会一样,
所以身筒这片泥片就产生了[密度]上的差异,被拍打多次的、大力的区块密度高;拍打少次的、小力的区块密度低,
这款泥料阴乾烧成后就因为密度的不同而产生收缩上的差异,因而产生收缩纹。
如果是如此,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何浆愈多(愈细腻)、窑温愈高(收缩愈多)的泥料,就会愈明显了!
也就是说即便是收缩比较低、浆较少的紫砂,也可能会有收缩纹,只是比较不明显而已。
而isco兄泡养后收缩纹更加明显,可能是因为泡养后的光泽让收缩纹产生类似阴影的效果,因而比较容易看出来
[假如是窑裂不至于一开始看不出来,惊破的话裂痕极细应该不会是长这样]

如果我个人的推测有错误之处,请余董不吝指正!

回覆6: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2020/04/19-23:59:28

左手伸指入身筒内,朝外托住身筒泥片,右手持“拍子”轻轻拍打身筒。分解动作是这样的:当后三指托住身筒的霎那,拍子随即拍上泥片,后三指于接触到拍子的震动时,须反射性的轻拖身筒泥片以转动转盘,当拍子一接触泥片后也须助力拖动泥片,使转盘逐步转圈移位,以拍打出所需的壶身曲线。

首先截下韩洪波所长打身筒的片段如上,供有兴趣的壶友们体会一下「阴乾及烧成」后,壶表能有美丽节皱纹的原因之一!

0275会员果然是老行家,以下这段详细诠释,更能清楚的表达出老麻瓜想传达的原意...。

《打身筒时,作家以木拍子一下下拍打,但因为是手工、每一下的力道轻重一定会有所差别,加上身筒上每一个面受拍打的次数也不会一样,
所以身筒这片泥片就产生了[密度]上的差异,被拍打多次的、大力的区块密度高;拍打少次的、小力的区块密度低,
这款泥料阴乾烧成后就因为密度的不同而产生收缩上的差异,因而产生收缩纹。》

回覆7:请问茶壶桶身的纵向纹?
发言人:isco 2020/04/20-17:00:06

感谢余老板与老会员的说明。 原来这不等间距的纵向纹是制壶过程中不经意的手工纹呀⋯⋯

© 2024 古农真壶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