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目前位置: 紫砂Q&A 古壶大红袍...
本单元为自由讨论区,文责及取用图片之来源概由文者自负,图文内容并不代表真壶立场。
为免触犯法令,如张贴它站、他人或不当图文,或有广告之嫌时,真壶拥有删除之权利。
古壶大红袍...
发言人:VIP0397 0802-18:09
请问余老您所炼制之大红袍是否与明末清初之古壶大红袍泥料相近?

回覆1:古壶大红袍...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802-23:02
一般市场传闻之所谓“古代大红袍”........皆为清末民初之作。(例:范章恩、范庄农家、铁画轩等)
且该名称...应是后人依其“特红”之胎色,而命名之.....
惟!其分野之界线十分笼统而模糊,故.......致众说纷纭......
现,老朽试著将其与古陶研究所之大红袍作一比较.....

古代大红袍:
因古代窑业与成型工艺较为原始,故仅能以黄石黄之浆提练成釉水,再将已成型未烧成之胚体(一般皆是清水泥制品),以渲染之方式稀薄的涂于其壶表,至乾后,再涂上一次,谓之“上双釉”!
为何要上二次釉水呢?
盖........,一为色彩较会平均......
二为朱泥收缩比大,清水泥收缩比较小,以稀薄之釉水渲染只会有“上色”作用,而不会形成其具体之表壳,才不会因收缩比之差异而导致表皮开裂之瑕疵!
缺点:a.事实上,其性质仍仅具清水泥之冲茗水平,故泡茶并无大红袍之效。
b.因壶表上釉,故无法施以“精加工”(也就是....光明针啦),致使成品虽有大红袍之红,而毫无水色(即温润感),....使养成之效果乏善可陈矣.........

古陶研究所之大红袍:
1.可先参阅真壶网站“泥料小典故”之资料。
2.整壶皆是以黄石黄之精华提练而成。
3.冲茗之属性是大红袍之“本性”!
4.有光明针,使气孔率达到合理的程度,.......及养成快速之效。

注:397老兄是由何处听来有“明末清初之古壶大红袍”这东东呢?
小心....
小心喔.........
回覆2:古壶大红袍...
发言人:VIP229 0805-14:06
因古代窑业与成型工艺较为原始,故仅能以黄石黄之浆提练成釉水,再将已成型未烧成之胚体(一般皆是清水泥制品),以渲染之方式稀薄的涂于其壶表,至乾后,再涂上一次,谓之“上双釉”!
为何要上二次釉水呢?
盖........,一为色彩较会平均......
二为朱泥收缩比大,清水泥收缩比较小,以稀薄之釉水渲染只会有“上色”作用,而不会形成其具体之表壳,才不会因收缩比之差异而导致表皮开裂之瑕疵!
缺点:a.事实上,其性质仍仅具清水泥之冲茗水平,故泡茶并无大红袍之效。
b.因壶表上釉,故无法施以“精加工”(也就是....光明针啦),致使成品虽有大红袍之红,而毫无水色(即温润感),....使养成之效果乏善可陈矣.........

请问:
我们要如何分辨'上双釉'(上色),还是原泥所烧制?从口盖金刚砂的磨面发现,有的内外颜色很近(只差水色,色调是一致的),有的差很多,宜兴那边是否很流行这种做法(包括著名的工艺师,甚至连紫泥,有一把周x珍的紫泥壶,泥很细嫩,用布用力一搓,竟会掉色,底下颗粒较粗,颜色较深).若排除上双釉,入窑成陶后,内与表面可能会差很多吗?
还有明针时,挤压,浆与水分浮出(由水泥"抹壁"想像),是否会类似'上色'不均的现象?
请余老大解惑. 谢谢

回覆3:古壶大红袍...
发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启任 0805-17:07
229老兄好问题.....
1.从口盖金刚砂的磨面发现的颜色差别,来判断是否上双釉是不对的“鉴定角度”!
因...,依泥质与窑温之不同,每把壶或每种泥料皆会有不一样的颜色对比喔...
上一层不同泥色的泥料于壶表,现代陶人称为“粉色”!
既是“粉色”,则只有壶表有釉色,壶内则是胚体之本色,所以朝壶内观之即知真晓!
2.有一种方式是“浸釉”,即是整壶浸入釉水中,提出后阴乾再烧成即可...
鉴定方式是.......
a.看质感:每种泥料皆有不同之特有质感,若视之朱泥,触之若紫泥,则需小心...
b.辨轻重:朱泥或红泥因收缩较大,故持之沉重...;若视之若朱泥,提之如紫泥,也务必小心...
c.品茶汤:惟此法为个中高手所为之....
朱泥茶汤细致绵密,紫泥较为松垮来分辨之!
3.您手中周XX大师之壶应是窑温不足所致,否则经高温烧成之上双釉壶,尚不至此才是!
4.上篇文中已提过:
因壶表上釉,故无法施以“精加工”(也就是....光明针啦),致使成品虽有大红袍之红,而毫无水色(即温润感),....使养成之效果乏善可陈矣.........
因此.....应不会导致您所言之:【明针时,挤压,浆与水分浮出(由水泥"抹壁"想像),是否会类似'上色'不均的现象?】
5.若您所问....并非指“上双釉”之壶是否会壶表颜色不均;而是指一般非上釉之壶偶见颜色不均之现象呢?
若问后者,则是因泥性之不同,使光明针时之方向、角度,让烧成后呈现出来,最典型的属底糟青、及某些朱泥系,至今见怪不怪,反成该泥种之特色矣.....
该不匀的情形就如您所言之"抹壁"现像,站不同之角度看墙壁,皆会有不同之光线折射,反之商品壶因全没光明针,该现像绝无仅有呢?
认定该现象是手工痕迹及泥料特性即是喔......

© 2024 古农真壶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