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目前位置: 紫砂Q&A 古壺大紅袍...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古壺大紅袍...
發言人:VIP0397 0802-18:09
請問余老您所煉製之大紅袍是否與明末清初之古壺大紅袍泥料相近?

回覆1:古壺大紅袍...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802-23:02
一般市場傳聞之所謂“古代大紅袍”........皆為清末民初之作。(例:范章恩、范莊農家、鐵畫軒等)
且該名稱...應是後人依其“特紅”之胎色,而命名之.....
惟!其分野之界線十分籠統而模糊,故.......致眾說紛紜......
現,老朽試著將其與古陶研究所之大紅袍作一比較.....

古代大紅袍:
因古代窯業與成型工藝較為原始,故僅能以黃石黃之漿提練成釉水,再將已成型未燒成之胚體(一般皆是清水泥製品),以渲染之方式稀薄的塗於其壺表,至乾後,再塗上一次,謂之“上雙釉”!
為何要上二次釉水呢?
蓋........,一為色彩較會平均......
二為朱泥收縮比大,清水泥收縮比較小,以稀薄之釉水渲染只會有“上色”作用,而不會形成其具體之表殼,才不會因收縮比之差異而導致表皮開裂之瑕疵!
缺點:a.事實上,其性質仍僅具清水泥之沖茗水平,故泡茶並無大紅袍之效。
b.因壺表上釉,故無法施以“精加工”(也就是....光明針啦),致使成品雖有大紅袍之紅,而毫無水色(即溫潤感),....使養成之效果乏善可陳矣.........

古陶研究所之大紅袍:
1.可先參閱真壺網站“泥料小典故”之資料。
2.整壺皆是以黃石黃之精華提練而成。
3.沖茗之屬性是大紅袍之“本性”!
4.有光明針,使氣孔率達到合理的程度,.......及養成快速之效。

註:397老兄是由何處聽來有“明末清初之古壺大紅袍”這東東呢?
小心....
小心喔.........
回覆2:古壺大紅袍...
發言人:VIP229 0805-14:06
因古代窯業與成型工藝較為原始,故僅能以黃石黃之漿提練成釉水,再將已成型未燒成之胚體(一般皆是清水泥製品),以渲染之方式稀薄的塗於其壺表,至乾後,再塗上一次,謂之“上雙釉”!
為何要上二次釉水呢?
蓋........,一為色彩較會平均......
二為朱泥收縮比大,清水泥收縮比較小,以稀薄之釉水渲染只會有“上色”作用,而不會形成其具體之表殼,才不會因收縮比之差異而導致表皮開裂之瑕疵!
缺點:a.事實上,其性質仍僅具清水泥之沖茗水平,故泡茶並無大紅袍之效。
b.因壺表上釉,故無法施以“精加工”(也就是....光明針啦),致使成品雖有大紅袍之紅,而毫無水色(即溫潤感),....使養成之效果乏善可陳矣.........

請問:
我們要如何分辨'上雙釉'(上色),還是原泥所燒製?從口蓋金剛砂的磨面發現,有的內外顏色很近(只差水色,色調是一致的),有的差很多,宜興那邊是否很流行這種做法(包括著名的工藝師,甚至連紫泥,有一把周x珍的紫泥壺,泥很細嫩,用布用力一搓,竟會掉色,底下顆粒較粗,顏色較深).若排除上雙釉,入窯成陶後,內與表面可能會差很多嗎?
還有明針時,擠壓,漿與水分浮出(由水泥"抹壁"想像),是否會類似'上色'不均的現象?
請余老大解惑. 謝謝

回覆3:古壺大紅袍...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805-17:07
229老兄好問題.....
1.從口蓋金剛砂的磨面發現的顏色差別,來判斷是否上雙釉是不對的“鑑定角度”!
因...,依泥質與窯溫之不同,每把壺或每種泥料皆會有不一樣的顏色對比喔...
上一層不同泥色的泥料於壺表,現代陶人稱為“粉色”!
既是“粉色”,則只有壺表有釉色,壺內則是胚體之本色,所以朝壺內觀之即知真曉!
2.有一種方式是“浸釉”,即是整壺浸入釉水中,提出後陰乾再燒成即可...
鑑定方式是.......
a.看質感:每種泥料皆有不同之特有質感,若視之朱泥,觸之若紫泥,則需小心...
b.辨輕重:朱泥或紅泥因收縮較大,故持之沉重...;若視之若朱泥,提之如紫泥,也務必小心...
c.品茶湯:惟此法為個中高手所為之....
朱泥茶湯細緻綿密,紫泥較為鬆垮來分辨之!
3.您手中周XX大師之壺應是窯溫不足所致,否則經高溫燒成之上雙釉壺,尚不至此才是!
4.上篇文中已提過:
因壺表上釉,故無法施以“精加工”(也就是....光明針啦),致使成品雖有大紅袍之紅,而毫無水色(即溫潤感),....使養成之效果乏善可陳矣.........
因此.....應不會導致您所言之:【明針時,擠壓,漿與水分浮出(由水泥"抹壁"想像),是否會類似'上色'不均的現象?】
5.若您所問....並非指“上雙釉”之壺是否會壺表顏色不均;而是指一般非上釉之壺偶見顏色不均之現象呢?
若問後者,則是因泥性之不同,使光明針時之方向、角度,讓燒成後呈現出來,最典型的屬底糟青、及某些朱泥系,至今見怪不怪,反成該泥種之特色矣.....
該不勻的情形就如您所言之"抹壁"現像,站不同之角度看牆壁,皆會有不同之光線折射,反之商品壺因全沒光明針,該現像絕無僅有呢?
認定該現象是手工痕跡及泥料特性即是喔......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