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1160 0508-16:49
請教一下真壺的幾位前輩
最近購入了4隻不同泥料的茶碗
都發現有一些問題,特此請教

1.蜜琉璃
此款的茶碗,似乎會把茶湯的茶質砍到丁點不剩
使用一個多月後雖然還是會減少(約三成)
這是否算是已經換檔了呢?
(現在的口感像是把茶湯質感砍三成卻兩倍的柔水順口)

2.窯白芝麻沙
新品的芝麻沙,似乎會從底部漏湯(摸的時候濕濕的)
是否也是漿少沙多作品的緣故呢?一樣是等他的氣孔塞住了就可以嗎?
(現在的口感像是把茶湯的味道凝聚而強硬)

3.嫩蜜瑰紅
小小一隻,卻感到密度極高的紮實
在泡茶時依然會像蜜琉璃砍茶質(7成左右)
是否也是要等它換檔呢?
(現在的口感像是柔水且茶滋減少,但口中凝聚的香氣卻遠高於其他三隻)

4.蜜松碧
對於這個泥料一直算是我的心結,會認識真壺也是此泥料之緣故
以前買過一隻壺,號稱是"藍朱泥"所製(作者為董夕根)
但大多數人所云皆為此壺乃化料所製
說法是:公幾時得見明清傳世之紫砂有此碧藍一色乎?
莫不是當時匠人之技不如今?
所以當看到真壺也有此"藍朱泥"作品時就想入手一探究竟
不過還是依然無法說服幾位友人相信此藍真的來自於原礦

目前使用中,感受不到茶質減少的問題
反而是香氣略減,感覺茶湯重膠質
滋味緊緊包覆著口腔而感覺厚實
但與芝麻沙的凝聚之感卻不相同


大概就是以上幾點問題,另外就是我在第一次使用前
都會先用茶葉+水煮過一次,不知這是否正確?
回覆1: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0481 0509-00:36
蜜松碧是蜜松碧,藍朱泥是什麼?古農真壺沒生產過這詭異的東西,另,有許多技術確實是古人超越今人,但,現在也有超越古代的技術,我們生活周遭的許多事物不是如此嗎?只是,先決條件是肯花錢、肯用心、肯專注。

在黑金剛手機的時代,可沒有製造i-phone的技術與能力,君不見今日景象....
回覆2: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vivian 0509-01:04

圖片為宜興趙庄山黃石黃原礦入窯燒成後的情況,原礦燒成後呈現藍色部份即為“嫩蜜松碧”,紅色及黃色部份即分別為古農真壺稀世名泥系列之"大紅袍"及"大皇袍"。 練泥時需採用古傳手工練泥技法將黃石黃的原礦分門別類,十分費工!




1160您好,您是剛加入真壺的會員,未曾親臨山莊,也未曾來電或來信與我們討論過,因此我先試著以我個人使用這幾款泥料的喝茶感受簡易、概略的回應您~..

1.蜜琉璃
此款的茶碗,似乎會把茶湯的茶質砍到丁點不剩
使用一個多月後雖然還是會減少(約三成)
這是否算是已經換檔了呢?
(現在的口感像是把茶湯質感砍三成卻兩倍的柔水順口)

※vivian回應:
首先,個人感覺,對於一碗茶的滿意程度,
通常會因個人味蕾喜好感受不同、使用壺型、泥料、茶種、水質、溫壺(溫杯)程序、置茶量、浸泡時間甚至是當日飲食、情緒、氣候的微妙更迭..等而有不同的感受~..換句話說就是影響的因素實在太多,..因此不建議直覺式的對於某泥料下定論,(因為甚至使用的是茶碗或茶壺,甚至茶壺的形體,有時也會造成感受上明顯不同,..這也正是玩賞稀世名泥有趣之處)

曾來過山莊的朋友應該都見過我們山莊內有一對蜜琉璃的茶碗,
一件是完全未品養過,一件是瑩亮亮的〝琉璃〞狀態,那是我好一陣子在山莊裡完全只使用蜜琉璃茶碗的成果,因此我想我個人對於蜜琉璃應該可以說是有某種程度的了解,個人感覺與您類似,起先,它會修飾掉某些東西,歷經一段時間後,外表開始包漿精透,感覺上茶湯某一天忽然轉變為清甜順口....個人非常喜歡它換檔後的表現。但這又會牽扯到您泡的茶及您味蕾渴望的一面..,因為我們就曾遇過某些朋友,對蜜琉璃讚賞有加,因為認為蜜琉璃碗修飾掉了某些他並不喜歡的層面..或許是火氣,或許是苦澀..救活了他一直擱放著不愛喝的某泡茶),但都無所謂好與不好,因為或許您某天的某泡茶會非常適合這泥料也說不定喔 : )~建議可以於不同條件下多方嘗試,這才叫"玩"啊!

2.窯白芝麻沙
新品的芝麻沙,似乎會從底部漏湯(摸的時候濕濕的)
是否也是漿少沙多作品的緣故呢?一樣是等他的氣孔塞住了就可以嗎?
(現在的口感像是把茶湯的味道凝聚而強硬)

※vivian回應:

關於"沁出茶湯〞的問題,請您於「紫砂Q&A」上方搜尋處鍵入
〝易沁出茶湯的泥料〞此篇有類似的討論,希望可為您解惑..

關於茶湯,除了上面所提過的,通常會因個人味蕾喜好感受不同、使用壺型、泥料、茶種、水質、溫壺(溫杯)程序、置茶量、浸泡時間甚至是當日飲食、情緒、氣候的微妙更迭..等而有不同的感受~..
我對於窯白芝麻砂的感受明顯相異於您,因為我個人感覺它對於茶湯的詮釋是很〝閒逸〞的,以山莊茶來講,無論對於大鴻運或是焙火高峰岩茶都有不錯的表現,有〝火氣退散〞緩緩喝一杯茶的感受。



3.嫩蜜瑰紅
小小一隻,卻感到密度極高的紮實
在泡茶時依然會像蜜琉璃砍茶質(7成左右)
是否也是要等它換檔呢?
(現在的口感像是柔水且茶滋減少,但口中凝聚的香氣卻遠高於其他三隻)

※vivian回應:
以喝高峰岩茶來講,個人感覺嫩蜜瑰紅茶湯QQ~凝聚力也還不錯!
不過嫩蜜瑰紅可以說是稀世名泥小泥后了~於「真壺會員別館」上方搜尋處鍵入〝嫩蜜瑰紅〞應該可以搜出不少的討論。
(不過還是難免要囉嗦再強調一次,..個人感覺,對於一碗茶的滿意程度,
通常會因個人味蕾喜好感受不同、使用壺型、泥料、水質、茶種、溫壺(溫杯)程序、置茶量、浸泡時間甚至是當日飲食、情緒、氣候的微妙更迭..等而有不同的感受~..)

4.蜜松碧
對於這個泥料一直算是我的心結,會認識真壺也是此泥料之緣故
以前買過一隻壺,號稱是"藍朱泥"所製(作者為董夕根)
但大多數人所云皆為此壺乃化料所製
說法是:公幾時得見明清傳世之紫砂有此碧藍一色乎?
莫不是當時匠人之技不如今?
所以當看到真壺也有此"藍朱泥"作品時就想入手一探究竟
不過還是依然無法說服幾位友人相信此藍真的來自於原礦

目前使用中,感受不到茶質減少的問題
反而是香氣略減,感覺茶湯重膠質
滋味緊緊包覆著口腔而感覺厚實
但與芝麻沙的凝聚之感卻不相同

※vivian回應:

首先,真壺從最早創辦的「古農行」專業經營名家壺至今已近30年,
網站成立了10年時間(相較於網拍賣家的口說無憑,這您都是可以從網站中的歷年資料查詢到的)
蜜松碧與嫩蜜松碧的命名時間您也可以從過去歷年的文章中(甚至是早期雜誌的採訪中)找尋的到~..
建議您可以多搜尋閱讀真壺會員別館或紫砂Q&A中的相關文章,
(可於「紫砂Q&A」中鍵入〝黃朱泥的經典〞內有黃石黃原礦介紹。)
應該您就會比較清楚了,我也就無須在於此多加贅述了
(另,可進入「真壺會員別館」鍵入〝註冊商標~已通過【嫩蜜松碧】等六種古農真壺稀世名泥〞進行搜尋)

關於茶湯,個人感覺蜜松碧系列茶湯骨幹明顯,凝聚力厚實,幾乎什麼條件下都會有不錯的表現,是公認名泥之一,因此別館內應也可搜出許多會員朋友的歷年分享 :)


5.大概就是以上幾點問題,另外就是我在第一次使用前
都會先用茶葉+水煮過一次,不知這是否正確?

※vivian回應:
這點您可以於「紫砂Q&A」中鍵入〝將豆腐放進茶壺內〞,內有相關的討論。


回覆3: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1160 0509-02:37
481兄好

當初會接觸到之原因乃在GOOGLE"藍朱泥"時
見真壺會員別館中一篇文章之討論

http://www.china-pot.com.tw/member-new.php?search=1&keyword=%C2%C5%A6%B6%AAd&key=subject&r=1203&p=1#14537

我會稱藍朱泥為"蜜松碧"的分類源自於此
回覆4: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1160 0509-03:51
先謝過二當家回復

關於茶湯的部分,雖然味覺是主觀的
但也能有其客觀的評鑑方法,否則將無法分辨茶之優劣
所述之口感為後學以瓷杯評鑑方式多方嘗試後暫時得出的感想
不論生熟老普,乾倉港倉;還是清香培火,有無發酵之茶,用以找出最適者
並非如"今天的味道好像跟昨日不同呢,昨天是放了多少&泡了多久來個?"
隨心所欲魯莽的試茶後純憑主觀意識所下判斷

雖未拜訪過真壺山莊,但對於"琉璃"能稱為"琉璃"之色已能明瞭
當拿到此茶碗,就不再對真壺的真實性有所懷疑
琉璃般的水色,已是後學最喜愛的茶碗,想再購入壺款
但似乎皆已告罄,甚是可惜

二當家所提列的幾篇文章,後學在發問前幾乎都閱讀過
因皆閱讀過後還存有疑問故特此發問
如易沁出茶湯一文中則無芝麻沙之實例
貴所研製之泥料與泥名皆空前絕後,故不好妄加猜測

蜜松碧一泥,拿到茶碗之後也再無疑惑
只是旁人依然無法相信而已
此碗茶質的程度是後學最滿意的一個

豆腐煮壺一事,余所長解釋為窯溫不足所致
後學使用早年紫砂一廠之器具,發現有些會殘留沙土之氣
難道當時(文革綠標白標皆有)一廠窯溫也有不穩?
所以貴所的茶具皆以清水漂洗後就能直接使用嗎?

另外有一疑問,後學曾對建盞做了個測試
發現建盞軟水的特性與水(杯)溫高低有關
目前的四隻茶碗,所試其軟水特性皆在建盞之上
想請教的是,是否同建盞以杯溫水溫決定軟水程度?

若有機會,定當拜訪真壺山莊
回覆5: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509-15:21
呵!呵!...近日老麻瓜家中俗務纏身,直至今午始得踏入真壺山莊一解多日茶癮...,回信稍怠,還望1160兄見諒海涵。

1160先生求知若渴躍然紙上,若有機會過來真壺山莊一敘,想必更能解您種種之好奇(蓋真壺山莊中有許多成品與樣本可輔助說明),在尚未能成行之前,也只能多翻翻之前的討論文章,或大伙們於紙上大談其兵矣...。

謹簡要回覆如下:

1.1160兄對於泥料的闡述及心得,頗得其中神韻,惟...可能皆僅以茶碗試之,故逼熱性遂較為乏力(一來容量太小、開口太大、二來缺蓋保溫,皆使茶湯溫度下降過快,逼熱性即減低),所以會讓人誤解泥料喫掉了茶質,未有淋漓盡致之感,實乃“茶碗特性惹的禍。

2.“蜜琉璃”對茶湯隱惡揚善之功無與倫比,惟新品因“火氣方剛”致玩過了頭,所以在隱惡之際確會多少“也順道隱了一些兒善”,這情形就類似音響的去除雜音功能打開後,雖然將雜音去掉了,但音質卻也會多少受到了影響;所幸“蜜琉璃”經用久火氣漸褪“開泥換檔”後,就會剛柔並濟至達到讓人擊掌叫好的境界。

3.老麻瓜當時為達“窯白芝麻砂”粒粒分明的燒成後之完美效果,委實累壞了作家群們,蓋“砂粗而多、漿細而稀”產生了缺乏黏性與張力的缺陷,讓製作此泥成為作家揮之不去的夢魘,就因“砂多漿少之故,所以透氣性特佳,遂會產生水氣(水分子)少許滲透的特質,很可惜的,使用日久,雙氣孔結構讓茶湯乾涸堵塞住後,即不見碗外之水氣矣...。

3.夏蟲不可言冰!...老麻瓜對旁人相不相信回事兒,老早已拋諸腦後,蓋老麻瓜練泥的最主要目的,實乃遂己愛泥的慾望之實踐與達成而已,他人相不相信,甘咱們(真壺人)何事?註:當今的台灣,還有甚麼事或人沒遭受批評質疑的?)

4.窯溫的充足與否,會直接影響燒成率,簡單來說,賺不賺錢,就靠窯溫來控制了!

想一定賺錢,只要將窯溫降個幾十度才能達到臨界溫度,就能十拿九穩,窯窯滿堂彩!

想要燒成完美,則拉高窯溫至臨界溫度後,就只能聽天由命、火裡求財,靠老天賞碗飯喫矣...。

答案是一廠的窯溫不是不穩,而是如老麻瓜前者的描述,求個滿堂彩以應付應接不暇的訂單...,如此而已。

驗證:您何時看過一廠的起泡火頭壺等等火頭現象之品;燒毀整窯壺在古農真壺裡頭直如家常便飯,蓋古農真壺拼窯溫可不是隨便說說,幾乎每次都會有火頭壺的隆重發表。

5.茶湯溫度降至一定溫度後,口腔的適口性會較佳,容易產生舒服柔軟之感,過熱或過冷,皆會有不同感受;這情形就如熱、溫、冷水洗澡,我們也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是自然的現象。

老麻瓜之前描述泥料致茶湯軟水之功,已排除前述之茶湯溫度因素,所以與建盞之冷熱原理無關。
回覆6: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1160 0509-22:43
謝過余老親自回覆

1.後學能了解碗有其特性在
故並不是以碗泡試之,而是純做為飲杯與瓷杯比對

2.現在也開始慢慢有這種感覺

4.確實,做為"官窯"的紫砂一廠是如此

5.確實如此,茶湯乘於碗中溫熱時最柔軟適飲
會有此疑問單純突發奇想,如將冷湯倒入會有何結果而已
回覆7: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飄洋過海來看壺 0510-19:53
5.確實如此,茶湯乘於碗中溫熱時最柔軟適飲
會有此疑問單純突發奇想,如將冷湯倒入會有何結果而已

罪過,罪過,原來藍朱泥一詞是我干的!回想當初初識真壺,為了方便理解將真壺泥料按自己想法分類,現在回頭看看,幼稚了,沒有以一個原則來分,還是比較混亂,如果現在重新分一遍應該會系統一點,只是想想真壺海量的泥料就頭皮發麻(余董,沒事搞這麼多泥幹嘛)
關於1160兄的第5問,小弟的試驗及理解如下:每種泥料的侍茶性都不一樣,如果A泥料的侍茶性是10分來說(就是說茶湯已被該泥料詮釋到不再變化),那麼95度的茶湯在A泥料達到10分需要1分鐘,冷茶湯在A泥料達到10分需要5分鐘(1分鐘及5分鐘為假設時間,只是為了說明溫度的影響)
回覆8: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1023 0811-13:57
愛過方知情重
用過才知碗好壺好

世上有情人
幾人勝余董

真壺是真正的壺

(禁止肉麻蛤)
回覆9:關於幾款圓之月茶碗
發言人: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0815-14:05

沒辦法,要讓壺好就得這麼幹,天地人缺一不可,苦了旗下的工作人員,能多留下一些更值得百年珍藏的歷史精品,順手於壺把下方落個“余記”小章,這算盤老麻瓜打得可精明啦...。

【圖為:韓洪波手製•峻龍壺t ~沁碧】

呵!呵!...十分感謝1023老老友的肯定與鼓勵,老麻瓜務必再接再勵、精益求精...,力求達到“沒完沒了”的境界,始能報答眾位舊雨新知們的期盼與支持。(註:稱呼1023先生為老老友,乃因壺結緣已逾20年之久矣...)

嘿!嘿!...長期來,老麻瓜為了“將壺搞好”,可謂“阮囊漸寬終不悔”...,無所不用其極之至,原礦的嚴苛挑選與寧缺勿濫,老早已得罪了一大票子礦工老大,這票子礦工老大們對老麻瓜真是又愛又恨,可說是愛恨糾結...,恐已列入棄之可惜啃之無味的“雞肋”一族矣!

對作家們精加工的要求,老麻瓜更是一絲不茍、一路嚴打到底,...蓋,若輕易放棄此關的把守,則好壺的條件即無故損失掉三分之一,老麻瓜該如何面對眾位求壺若渴的老友們?

咳!咳!...窯溫,則更是作家們的最痛,蓋老麻瓜幾近瘋狂的拼火侯,應已達人神共憤之境,讓作家們一把火硬拼掉一窯爐幾個月的心血,難怪離職的某些工藝師會抱怨“認識老麻瓜,真是倒了八輩子楣”,明明可以了,怎會一直硬要再入窯覆火,直到全窯覆沒,真讓人恨得牙癢癢的...。

沒辦法,要讓壺好就得這麼幹,天地人缺一不可,苦了旗下的工作人員,能多留下一些更值得百年珍藏的歷史精品,順手於壺把下方落個“余記”小章,這算盤老麻瓜打得可精明啦...。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