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Q&A
本單元為自由討論區,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
為免觸犯法令,如張貼它站、他人或不當圖文,或有廣告之嫌時,真壺擁有刪除之權利。
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
發言人:阿祥 0314-13:35
上班前特地將昨夜使用已陰乾之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蓋上壺蓋,不知怎麼的就溜下去了,結果
我的第一把壺就被我給....只留下一個壺蓋一張宣紙的老證書陪我,腦海一片空白.
楞了一下後,趕緊用掃把掃一掃,突然想到一休的故事,一休小的時候有一回打掃師父的寢室不小心把師傅心愛的茶壺打破了,師父恰巧經過,聞聲而來,結果一休很機警的不待師父開口,告訴師父:師父您的茶壺死期到了!便離開了.只留下師父和她心愛的破茶壺.
難道我的茶壺也死期到了嗎?
不知大家是否也有類似之經驗.


回覆1: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
發言人:阿祥 0315-12:50
昨天下班後,突然心血來潮,買了瓶三秒膠,回做作手工藝,花了一個半小時將壺黏起來.回想起用此壺泡茶的時光,一面喝寄來的古早味烏龍(第一次泡,香甜順口,有阿公的味道),一面黏,心中有几個疑問: 1.用美工刀刮多餘的三秒膠時發現,嘉道老朱泥碎片好硬,破斷面竟然還有光澤,與壺表相似,用美工刀刮多餘膠水,美工刀不僅不會破壞碎片,斷面還像磨刀石一樣磨出金屬粉末.是否表示燒壺之壺溫足. 2.用三秒膠黏壺時,壺內壁會吸乾膠水,外壁明針之故,膠水一點就流下去,先前有壺友提到韓氏雙明針,那泡茶時壺的效果不會受影響嗎? 因明針之後不是水就穿不透了. 3.可能是我技術不佳,無論使用古天青,嘉道,碧榴皮...泡相同的茶總是覺得與張庚娣朱翡八杯相差無幾,但明顯比紫砂系佳,此點應如何改善?
回覆2: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
發言人:VIP0056 0315-15:13
阿祥兄弟莫慌,您的來文小弟已經看到了!請您和我一起向上帝禱告…(唉!索尼
,又想起小時宋能x牧師在電視上的佈道)。
您於許多泥料上感到相差無幾,若是您口味偏重有焙火的茶品,那因茶的香氣上經
火的高度揮發,在層次上就少了好幾層…嗅覺上就無法分出泥料逼茶的差異性了!
?我們這些被稱狂、抓狂、癡…的「壞角」,在分茶壺逼茶特性時通常是用“毛茶
”的。
嘿!嘿嘿!再告訴您一招更妙的(生鮮麻辣,近來剛想到的);茶湯倒出後,將壺
蓋拿起來聞數下…好一點的茶有「法國香水」所謂的前、中、後味;那種泥料可逼
出的香氣層次多?然後,邊聞邊喝,回想一下…相信很快就會有心得了!【注意!
壺蓋不可過大,虛扁就太大了。】

至於韓氏雙明針的問題,敝人於日前舉出這點就是在質疑泡茶效果…是好、是壞?
雖然未有定論,但有點是我向余董確認的:不管效果差異如何,不能因小小的缺失
或喜好而阻礙紫砂工藝的進步!!(所有的工藝品皆是)
--
回覆3: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
發言人:非VIP 0315-21:30
祥哥!同是天涯淪落人,我就比你幸運多了,無獨有偶的是,都是著曹美眉的壺,但我是碧榴皮朱砂水平壺,是在擦拭壺時飛出去,好李家在,是掉在沙發上,但落在沙發上前壺嘴先kiss到沙發的扶手,結果........結果.........壺嘴不敵沙發扶手,而敗陣下來,但是.........本人化悲傷為力量,立刻到五金店買了銼刀硬生生將它改為水平砲管嘴,耶嘿!!!出水非常的漂亮.
至於古農的壺,窯燒溫度皆足夠,祥哥大可放心,因為我為了將水平壺嘴磨成砲管嘴,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銼刀都快被壺嘴磨成一隻無鋸齒的銼刀了.


回覆4: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
發言人:阿祥 0316-12:46
謝謝56兄指點
原來茶香有這樣大的差別,
通常我都一次泡好2~3泡,看第一泡,第二泡,壺身冉冉上升雲霧般之清煙,壺身變得通紅瑞氣千條,隨後再慢慢品嚐茶湯.
至今才知浪費了許多茶香,待日後有所體會再向大哥報告一下心得.
對了!茶壺逼熱性對茶湯的品質改善要如何培養品鑑能力,是否須與生俱來的天份?

謝謝非VIP兄有趣的經驗,
希望我不要有機會向你拜師學改茶壺的功夫,
不過還是要告訴你真是厲害!!厲害!!

回覆5: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
發言人:非VIP 0316-14:27
祥哥!56兄的撇部可是不太外傳的,要好好珍惜,茶的第1.2泡先聞聞壺蓋是有道理的,但也要配合喝下茶它在口中所產生的感覺,這兩種感覺合在一起才能試出此茶的本質,當然囉,壺的逼香及解析度也是主要項目,但強烈建議,多試幾種茶,並且要用你的鼻.口.及腦記住試過的茶,這樣試茶也才有意義及用處,日後你選茶時,相信你會選到你最合意的茶.
以上是APEC試茶的基本起手式,你可以試試看.
余大大!抱歉!善自改曹美眉的壺不知有沒有違反著作權法?希望沒有,不能告我呦!



回覆6:曹美眉的嘉道西施壺...
發言人:VIP0056 0321-16:02
阿祥老兄!您問起:「茶壺逼熱性對茶湯的品質改善要如何培養品鑑能力,是否須與生俱來的天份?」依小弟的看法,與生俱來的天份是有(但我不是),只是後天的培養是重要的關鍵。哈!那個余董就是明顯的例子。沒錯!就是余大,泥料特性如何?看他寫的「泥料小典故」準沒錯。早先有人批評他只懂壺不懂茶,真是大外行說的話,請看看他寫的文章吧!只是他目前有個嚴重的問題,接觸的泥料太多,每把壺的使用時日都太短。嘿!嘿!我在等他退休(註一)。後天的品鑑能力如何培養呢?小弟提供數個方法: 1.常看「泥料小典故」。本來還以為憑我們這些壺友可以將幾塊泥料摸的透徹,有日閒來無事看了一下余大寫的「泥料小典故」?唉!反正您對泥料有啥不明白,此資料查看一下就可有個大概。 2.聞茶壺蓋。泡茶聞壺蓋\的法子,對我來說真是獲益良多。用來判斷茶好壞、是否快無味了、浸過頭了(偏激型的泥料)、茶該用較收斂或較發散的泥料、手法上時間上的修正等等。例:大紅袍和窯白芝麻砂就差好多!由差異大的聞到差異小的慢慢進階,訓練其精熟度。 3.獨飲。這招才是我的箱底小功夫,數夜只飲一種茶,二至三天才換壺;可讓您對昨夜、今夜、明夜所飲的感覺記憶清晰異常(茶湯一入口就知道差異度)。 4.驗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壺茶有惑,請余說明。茶湯香氣、口感在那部位產生變化,這些要有人指點一下;自悟要好久咧!就這樣子了。與生俱來的天份,是在學習某項技能一陣子之後其人所產生「智慧度」多寡而已罷了。沒經過學習那裡知道天份在何處?這陣子,爆破隊、籃子等苦主出來訴說被不肖商人蒙騙的種種,相對的也有許多人拿壺、打電話到真壺。害的余大忙的不可開交;小弟笑的和余董說,為了減輕真壺上下的工作、且顧及許多人不好意思詢問,就請他們買把文革紫回去「比一比」;比文革紫差的,丟了就是!此時余董大笑說:「那有人會丟一堆壺!」。智慧收藏!註一:等他退休,寫「余公探泥記」1-10。
©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 Design By Virtualhost